谨以此书献给全国千千万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朋友们
第五章 负重前行
西藏昌都地区察隅,离中印边境线仅有百十公里。这里海拔多米,素有“西藏江南”的美称。
在中印两国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之后,位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后撤二十公里之内的非*事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为了开发这块宝地,西藏*区三○三部队八团奉命进驻这里,开始了屯垦戍边,建设边疆。
河南赴藏的支边知青在成都下火车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和学习,换乘总后兵站部提供的*用卡车,沿川藏公路向西藏进发,翻越秦岭,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达玛拉山,德姆拉马大山,跨越*河,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察隅河,行程公里,白天行*晚间休息,历时近四十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下察隅。
豫北市的一百五十多名支边青年,被列编为西藏*区三○三部队八团十连。驻在离团部不远的地方——下坝坡。
当李小虎和支边青年们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时,简直被这里的景色惊呆了!啊!太美了!大自然真是*斧神工,把这里打扮的竟是如此美丽,真是难以想象啊!远处高山白雪皑皑。近处森林茂密,山清水秀,印度洋季风顺着察隅河谷吹来,温暖湿润,安静又祥和,让每个人都感到了犹在世外桃源,犹如置身一幅国画中。
李小虎带着一些支边青年,奋力的爬上附近的一个高山头,向远处眺望,心潮澎湃,诗意萌生,他领着支边青年向群山齐声呼喊:“西藏,我爱你!我爱你,西藏!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我们来了!”
声音在峡谷中震荡,豪言从内心发出。河南的支边青年们都爱上了这片地方,准备在这里大干一场,让青春在这里闪光.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三个多月后,正当他们准备欢度进藏的第一个春节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不少支边青年发生了动摇,哭哭闹闹,要求退还户口,撤离边疆,重回故乡的闹事风波。
当初期的热情退潮之后,每个支边青年每天面临的是枯燥、乏味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团里派来了的连长,指导员,每天带领着大家早上*训一小时,其他的时间就是开荒,开荒,准备耕种!十连的作业面是一片原始的荒山野岭,要把它变成耕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知青们起早贪黑抡捶打眼,炸石开荒。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胳膊痛,吃的*面窝头,喝的玉米糊糊,冬瓜,南瓜,老咸菜,三餐重复着,令人没有食欲,整天昏昏沉沉的。
由于连队刚刚开始组建,没有现成的营房,男女知青分别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子里。晚上躺在通板的大铺上,透过木板的缝隙,可以看到天上的月亮和星星。驻地没有电,一根油松木头点起来可以看书写字。早上起来鼻子里却被熏得黑乎乎的,相互对视,自己都感到可笑。
至于文化活动基本没有,山也安静,水也安静,到处都是静悄悄的,只有炸药的声音响起,才知道这里有人居住。平时要想娱乐,就自己唱唱歌,热闹热闹。周末有一场电影,循环播放《地雷战》《地雷战》《南北征战》。许多人对电影里的情节,台词,都能做到倒背如流。
对于如此艰苦的环境条件,早有吃苦思想准备的李小虎并没有被吓倒,他坦然应对,在各项工作中依然带头,他觉得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想要接好革命的班,就要在大风大浪中锻炼,在苦中成长。
然而,有些支边青年却感到迷茫,动摇,打起了退堂鼓。特别是十五、六岁的支边青年,在家还是孩子,如今远离家乡十万八千里,看不到家乡,看不到父母,看不到城市的繁华,天天又苦又累,人心浮动,闷闷不乐。不少人完全没了往日的笑脸和欢乐,整天都是愁眉苦脸的,提不起精神。李小虎和原来几个学校的领队,都还经受住了考验,自觉担起了“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对情绪低落的知青,一个个劝慰、安抚。谁知刚刚有了成效,连队春节大会餐时,由于炊事班的失误,竟然引发了支边青年集体闹事,震惊了全团。
大年初一,全团各个连队大会餐,欢度春节。十连所有的知青们早就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能够痛痛快快的吃喝玩乐,放松心情,喜迎新春。临近中午,厨房烹炒煎炸的香味飘在连队的上空,馋的有些人围着食堂直转圈,终于到了开饭的时候,全连迅速排好队,背完毛主席语录,唱完革命歌曲。进入食堂,十人一桌,高高兴兴的开始吃喝……
谁知,吃着吃着,有些知青感到不对味,恶心,肚痛,有的还出现了腹泻,这一下可把连长,指导员吓坏了,马上下令暂停会餐,难道是有坏人下了*?还是食品有问题?很快就查明了原因,原来炊事班长出于好意,将平时使用的当地“红盐”,改用成了“白盐”,谁知这代“白盐”竟是化肥尿素,如此一来就变了味道。这一下,就餐的知青可气坏了,整个餐厅炸了锅,有的叫,有的喊,有的哭,还有的扬言要打炊事员,一时乱成一锅粥!更严重的是,几十个知青青年聚在一起,要到团里请愿,要求退还户口。离开边疆,打道回府。
连长,指导员反复劝说着,但根本压不住阵角。
眼看事情越闹越大,李小虎心急如焚,觉得满肚子有话要说,他一下子站到了桌子上,对着满堂的知青大声喊着:“同志们,同志们!静一静,静一静,听我说两句行不行?”
李小虎的吼声压住了一些知青的叫喊声,大家不知道他要说什么,顿时安静下来。
李小虎激动地大声说着:“同志们,我们到西藏,到边疆。到这么艰苦的地方来,是为了什么呀?我们难道忘了我们当初的誓言吗?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这不是空话,是我们的决心那。今天,我们遇到这点小困难,就想走,就想当逃兵,丢不丢人呐哪!你们说,回到家乡,见到父母,怎么交代?见到老师,见到同学怎么说?才三个月就当了逃兵,这脸怎么搁!怎么见人哪!”
李小虎的一番话说得不少人低下了头。
李小虎继续慷慨的说着:“今天这顿饭没有吃好,确实扫了大家的兴,但和红*长征两万五千里,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皮带相比,这算得了什么?我们肚子里有点化肥,我看不是坏事,可以像庄稼一样,帮助我们茁壮成长吗!我现在就把这一盘回锅肉吃了,我就不信,能死了。”他说着端起桌子上的一盘回锅肉,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全倒进了肚子里。然后抹抹嘴向大家高喊着:“好吃,好吃!谁不吃,谁吃亏呀。”
李小虎的一席话和动作,让不少哭闹的知青破涕为笑,大家的情绪渐渐缓和,不少人坐下来开始继续吃饭,胆大的挑着肉吃,胆小的光吃米饭和馍,一场危机化解了。
事后,团*委表扬了李小虎,并把他列为了*员发展对象。有天,李小虎到团部小卖铺买东西,路上碰见周美华,不知是周美华有意,还是无意,她主动的上前与李小虎说话:“小虎,真不愧是老红*的后代,有魄力,有水平,敢作敢为,我佩服你,送你瓶酒。”她说着从挎包里掏出一瓶泸州二曲酒,递给了李小虎,继续说:“祝你早日加入中国共产*,继续进步。”
望着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周美华,李小虎浑身像被电打了一下,拿着酒,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自从在进藏的列车上与周美华相识后,俩人好像是心有灵息一点通,每次相处心里都是荡漾着.周美华性格开朗,能歌善舞,原籍江苏,爸妈都是上海的纺织工人,一九五八年支援内地建设,从上海调到了豫北内衣厂工作,她也被安排到市九中上学,比李小虎小一岁,长的眉清目秀,透着一股灵气,李小虎非常喜欢.而周美华对李小虎也是另眼看待,总是无限深情,默默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