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瘦西湖曾是烽火战场?
初春的扬州城温暖宜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扬州的考古现场也是一派生机勃勃。昨天,我市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在分别位于城北和城中的三处考古现场,分别出土了酷似“兔宝宝”的晚唐木俑、古时战场上用于御敌的圆形礌石、以及青褐色古城墙墙基附近的宋代碾槽等,每一处新发现,无不展现了古时扬州人浓郁的生活气息,为这座千年古城又注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
王蓉文/图
晚唐五代木俑形似“兔宝宝”
【考古现场之佳家花园】
晚唐五代木俑形似“兔宝宝”
昨天下午2时许,在佳家花园考古工地内,一座西北、东南朝向的晚唐古墓已基本清理结束。考古人员介绍,这是一座典型的晚唐五代墓葬,古墓规模不大,由于曾遭受盗墓者光顾的缘故,仅出土了木俑、瓷片等物。
顺着考古人员的指引,看到,在墓穴四角,四个长短不一的木俑分别站立一角,细细观察,只见其中一个保存较为完整的木佣,头部上方隆起两坨椭长圆状,酷似“免宝宝”两只耸立的长耳朵,让人忍俊不禁,以为是一个动物造型,再一细瞧,原来是一位古代仕女,只见脸部修长饱满,头部以下连为一个笔直的整体,长裙端庄,上面的褶皱生动自然,整体造型大气而不失活泼。
由于长期遭受地下水侵蚀,这些晚唐五代时期的木俑,其中两只已有明显的残损,另两只保存相对完好的木俑,一个高约35厘米,厚约5厘米,另一个高约37厘米,厚约5.5厘米。“古人视死如视生,在以往的墓葬考古中,均能发现体现这种观念的实例。”考古人员认为,这些木俑的出现很可能是为还原墓主人生前的某个生活场景。
此外,考古人员在距离该墓葬不远处,发现了同一时期的木俑,木俑五官清晰,身体圆润饱满,头戴纱帽,雕刻精致,连鼻孔等细枝末节处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趣的是,同一时期陪葬木俑的风格却迥异,难道与墓主人的身份或家境有关?或是与当时的葬俗有关?考古人员表示,种种猜想有待进一步证实。
十余攻击礌石出土,此处或有战乱?
【考古现场之长春桥东侧工地】
十余攻击礌石出土,此处或有战乱?
在长春桥东侧工地考古现场,考古人员正忙得热火朝天,在被凸起的沙土包围着的400平方米探方内,无数鲜为人知的历史秘密仿佛触手可及。
经过三天来的清理,目前该地域内的文化层已经挖至唐宋时期。看到,在探方内侧,两枚石质球状物体紧邻,且深深嵌入沙土中,观察显露在外的部分,其表面粗糙,弧度不均。“这些是礌石,用于远距离攻击,古代战争中多见。”考古人员表示,连日来已经发现了十余枚礌石,这里靠近宋大城的西北城墙拐角,多现礌石不奇怪。
了解到,据相关史料记载,城墙附近会有*队驻扎,而史籍《嘉靖惟扬志》上所附的《宋大城图》中,
划定西北区域曾有*营驻扎,那么大量礌石的出现,是否表示这里可能曾遭遇战乱?考古人员表示,种种可能性有很多,例如,探方内有平地填土的痕迹,礌石的出现也不排除从其他地方移过来。
宋代民用碾槽现天,那里曾是民居聚集区
【考古现场之大虹桥东岸工地】
宋代民用碾槽现天,那里曾是民居聚集区
经过考古人员连日来的奋战,大虹桥东岸考古现场的探坑已挖至近3米深。昨在现场看到,宋代文化层清晰可见,层次分明的*褐色黏土将一个个朝代的前后递进关系表露无遗。
“从这垛夯土来看,已大致可以判断出可能是宋大城的城墙位置所在。”考古人员指着一垛垛厚重的夯土介绍,在夯土的外层应该还包裹有城墙砖,不过从发掘情况来看,并没有找到完整的城墙砖,倒是在夯土层附近的断面层里,找到一些夹杂在泥土里的零星碎砖,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瓷器残片等。
在对断面层进行清理时,考古人员有了意外的发现:一只精巧的陶质碾槽,遗憾的是,碾槽的后半部分已经消失无踪,从残留的前半部分来看,尖尖窄窄的碾沟位置清晰可见,放在掌心细细观赏,只见整体呈青灰色,上面还有精巧细密的碾纹,做工精致而缜密。
考古人员介绍,这是一件典型的宋代民用物品,由此也更加佐证了这一带在宋代是民居聚集区。
三地考古还将持续,本报继续跟踪报道
从考古部门了解到,年后开工的这三处考古现场,最长的工期在半月左右,最短的本周内有望结束。在佳家花园考古现场,目前已出土了约10座以上古代墓葬,这些墓葬以平民墓居多,年代大多集中在汉代至晚唐五代。
“佳家花园一带,以及先前发现大量古墓葬群的沈家山、马山在古代都属于郊外,是传统墓葬区。”考古人员介绍,这一带地势高峻,被古人认为是风光秀美的好墓田,所以在此地发现墓葬群并不为怪。而在对长春桥东侧工地以及大虹桥东岸的考古中,考古人员正在试图寻找与宋大城城墙相关的遗迹,希望发现更多展现宋人生活风情的历史遗迹,以期还原更多的历史真相。
扬城考古还有怎样的惊喜?本报将继续跟踪前方考古情况,及时为您带来最鲜活最权威的考古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