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节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监利人物朱材哲传记 [复制链接]

1#

「来源:|监利人杂志ID:JLR」

朱材哲传记

谢金城安频

前言

03:36

年阳春三月,台湾陈进权教授,不远万里到大陆监利市朱河镇翰林墩来考察。当时接待他的就是朱材哲的六代孙朱元湘和县志办主任任茂礼。陈进权教授在监利宾馆住了一晚,第二天就要求去朝拜他心中向往已久的清官朱材哲家乡和墓地。

朱元湘劝阻道:“陈教授,我看您不必去看了。”

“为什么?”陈教授不解地问。

朱元湘解释说:“因为,翰林墩上根本没有先祖朱材哲的遗物和遗迹了。高大华美的翰林屋在文革中被毀损,九代书香六代官的所有文物都无一留存。现在的翰林墩只留有一处残痕断壁,几块青石板嵌在杂草丛中,没有什么可看的。”

陈进权教授说:“我费尽千辛万苦从海峡台湾赶来,就是要看看朱太爷的家乡。房屋毁了看地基,坟墓挖了看泥土,我就是要去生养朱老太爷的地方考察,哪怕带一捧监利翰林墩的泥土回台湾也是好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基础建设还很落后。朱元湘陪同陈进权教授,乘坐一辆三轮车,在开往翰林墩的泥土路上,车身不停地左右剧烈颠簸,仿佛要把人的骨头都颠散。当陈进权教授看了朱材哲家乡的情况,并了解朱材哲及其家族世代故居的翰林屋被毁,坟墓被挖,没留存一件遗物,心情非常沉重。回台前他给朱元湘允诺说:“你们如果修建朱材哲纪念馆,整修其墓地,打造旅游景点等费用,我们台胞可以拨款捐资。”并要求监利文人尽快整理出朱材哲的历史考证资料,送去台湾宜兰共同编写剧本,商议合拍事宜。

陈进传教授回到台湾后,很快发来七份邀请函。邀请监利朱材哲的后裔朱元湘、监利*府部门任茂礼等同志,前去台湾宜兰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三届学术研导会。由于种种原因,监利朱材哲后裔及研究学者当年没有成行。为此,朱氏后裔和监利文人们都对朱材哲历史文化,进行了认真的挖掘和整理,撰写了多篇文稿和戏剧,并齐心协力修建了朱材哲的文史馆和纪念馆,成立了海峡文化研究会,受到各级领导的赞扬和重视。为了支持地方戏剧团演好以朱材哲为题材的花古戏巜海峡两岸情》,很多同志都无私地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尤其是刘儒伏先生表现突出,受到大家赞扬。

为了尽快修好朱材哲的墓地,朱氏宗族老族长朱同成,不顾年老体弱,积极热忱,四处奔波,认真组织朱氏后裔,纷纷捐款筹集资金,竖起一座高大的朱材哲纪念墓碑,供海峡两岸人民前来瞻仰祭祀。

诗书传千载幼年立宏志

清台湾知府朱材哲系湖北省监利市朱河镇翰林村人,生于亁隆五十九年(公元一七九四年)九月十九日丑时。其父朱先茂为翰林院庶吉士,朝廷二品官员,二级诰赠资*大夫。其母连氏二品晋赠夫人,育有三子,经哲、材哲、生哲。

朱材哲排行第二,字梓良,号丹园。嘉庆四年,時年五岁起蒙上学,在赵府姑妈家开办的学堂用功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朱材哲自幼刻苦好学,勤奋努力。史载朱材哲攻读书文曰:“公性耽经史嗜文章,为诸生时,独处一楼,寝食其中,太夫人悯其劳尝,暑夜登楼,见蚊集公背,以手箑麾去,而公不知。”由此可见朱材哲幼年攻读诗书,用功之深,用情之专。

史称朱氏乃监利名门旺族,数有九代书香六代官之称,翻开朱氏族谱,自先祖朱萓公(字仲华)于康熙年间迁至监利县朱河镇乃湾村定居后,一直都以诗书传家,重视文化教育,要求子孙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亷洁自律,这已成为朱氏家风的主要特征。

幼小的朱材哲一直都是谨遵先祖朱熹的教导:“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

因此,朱材哲自幼在家训严督下,不分昼夜,耿经嗜文,立下宏图大志,胸中自成一股浩然正氣。“有功夫读书便是造化,得功名到手方为文章”,朱家先祖立下的家训,成就了一代历史名人朱材哲,让他在台湾为官为宦的人生中,能肩负重任,严如律己,精于治乱,爱民如子,文治武功,千秋仪表,时代的楷模。

仁宗点御笔题匾“诗书第”

朱材哲自幼聪慧好学,乡邻惊为神童,嘉庆二十三年(年)以优异成绩中举。两年后,即嘉庆二十五年(年),在京城开科考试中,以“文盖七贤,字压满场”的精良试卷誉满京城。仁宗皇帝阅其试卷,爱不择手,满心欢喜,御笔题词“詩书第”的匾额,悬于他的故居翰林墩的八字朝门之上,闪耀熠熠光泽。至今仍残留于故乡,日夜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盛况。

朱材哲一身清亷,性格刚毅,不事迎奉。在科举三场试卷考试完毕后,深得主考官的赏识,惊为奇文,欲录为三顶甲。如是派差官去找朱材哲讨喜钱。那知朱材哲根本不给主考大人派来的差官面子,严词拒绝曰:“我朱材哲自幼刻苦攻读诗书,寒来暑往,独处一楼,耽经习文,十年寒窗,青衣挨成白衣,那还有什么喜钱打赏?”主考大人得知朱材哲性格如此刚烈,不给银两打赏,遂找茬说他头额上凸起两片边城骨,也其貌不扬为由,剔出三甲之列。

然而,朱材哲毫不畏惧官场的黑暗势利,更加发奋努力,勤*亷洁,匡扶社稷,忧国忧民,勉励自身,立己正人。先后被皇上诰授中议大夫,晋封通议大夫,嘉庆戊寅举人,庚辰进士,翰林院庶吉土,改授户部陕西司主事,广西司员外郎,山西司郎中,保送御史户部全坐粮厅内阁侍读学士,两次保送鸿卢寺掌为朝祭礼,拣放广东亷州府知府〈未上任),台湾噶玛兰厅(今宜兰县)通判,接署淡水同知,道光十七年(年)任台湾知府等职。朱材哲一生为官清亷,刚正不阿,爱民如子,为民做了许多善事好事,被台湾民众尊称为朱青天。

钦赐三杯酒,赴台担重任

道光八年(年)戊子岁,台湾民番杂处向未服化,多次发生械斗,官兵屡禁不止,被清朝*府列为“九反之地”。在台上任的清朝官员,不断地被台湾械斗双方的民众所杀。

因此,这个台湾海疆岛屿,大陆官员谁也不愿去那地供职为官。当时,有人向道光皇帝提议,要朱材哲赴任台湾噶玛兰厅补缺,让他去戍守民众不服驯化的边疆岛屿。道光皇帝一听,立刻准奏。

朱材哲赴任离京那天,道光皇帝亲自出宫,率领宫廷卫队,鼓乐齐天,摆驾为朱材哲送行。并赐御酒三杯,领三重厚礼,曰:“朕赠你一杯御酒,封你为通义大夫;朕赠你二杯御酒,赐你家兵家将粮草人马;朕赠你三杯御酒,免台湾三年皇粮,并赐你朱字大旗,如有应急之事,可先斩后奏。”

道光皇帝大张旗鼔摆驾欢送朱材哲的壮观场面,早以惊动清朝文武百官,都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认为一朝皇帝,出动皇宫全部卫队,为一个赴台上任的小小噶吗兰厅通判送行,未免有些小题大作。当他们见到道光皇帝赠给朱材哲御酒三杯,送三重厚礼后,更是不可理解。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那有一朝皇帝为一个通判赐三杯御酒,赠朱字大旗这份厚礼,真是空前绝后。

然而,道光皇帝看重的就是朱材哲那大公无私、严于律已、长于治理、临危不乱的才智,才把治理台湾、驯服民众的重任,交与他去完成。

朱材哲渡海上任噶玛兰厅通判第一天,就派出自己从大陆带来的兄弟子侄,(其中有伯父朱先芳三子朱翚哲、叔父朱先植长子朱晋哲、长子朱家绶,侄子朱家椿、朱家桪)等人,满街张贴清朝道光皇帝恩免台湾三年皇粮的告示。这一消息不径而走,让台胞对这位新上任的通判刮目相看,礼敬三分。

朱材哲在噶玛兰任职期间,还兴办教育,改造水利,辟荒造田。为发展农业,他将监利的辣椒、棉花引种台湾。台湾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引种去的辣椒生长得株茎高大,可常年种植,四季都有新鲜辣椒食用。引种去的棉花却枝叶疯长,有如小树,结的棉桃只有指头般大小,不能取绒。朱材哲就深入民间,不断改良品种,最终引种成功,帮助台胞种植棉花取得大丰收。

金枣在台湾生长多年,由于果实酸苦,少有人食用而任其腐烂。朱材哲便引入皇室的蜜饯制法,让金枣由黑翻红,制成营养丰富的蜜饯,成为当地的一种著名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大陆,为台胞打开了一道致富之门。

为了教化台民,朱材哲对于教育大力提倡,新立学堂,广请教师,不断增加学费开支。自朱材哲上任以来,乡试盤银十元如故,是前任五倍之多。郡试定章(每次总发银)八百五十元。更是塑像供奉“大魁夫子”,并附诗词:“自古文章可立身,点头只为善中人。十年励志窗前舊,一旦成名榜上新。切勿偷闲过白日,休将作辍误青春。寸阴难买应知惜,为士惟宜勉学珍。”由于朱材哲在台大力提倡文化教育,不断提高了台民的文化知识,并与大陆文化频繁交流,提倡两岸游学,为台胞在教育子女学习上拓展了新的文化园地。

台湾海岛,灾厄频仍,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缺衣少食。为了解决台胞的温饱,朱材哲脫下官袍,带领台民抗灾造田,扩展粮食种植面积。见还不能让饥民温饱,就频繁上书朝廷,让大陆赈灾救急。下面是清朝历年向台胞拨款数据:道光八年拨款三百一十四万银圆,道光十三年拨款三百五十五万银圆,道光二十一年拨款九十六万银圆,道光二十三年拨款一百零八万银圆,道光二十四年供粮食三千八百四十五石八斗五升。

从以上一组历史记载的数据看,充分说明朱材哲在台为官期间,爱民如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清朝道光皇帝也在鼎力相助朱材哲完成服化台胞而积极配合,体现了台海两岸同胞骨肉情深,血肉相连,让台胞提高了对大陆的认同感、归属感。朱材哲的雄才大略及远大抱负在这座台湾海岛上,得到了大力施展,完成了道光皇帝服化台民的目的,赢得了数万台胞的拥戴和尊敬。

赠送马齿苋,神断拱界虫

朱材哲上任台湾噶兰厅通判后,察访民情,解民疾苦,张贴告示,免征粮税,轰动全岛百姓。当时,桃原县知县有一桩无头人命冤案难以断清,就以台湾最高规格备山珍海味请朱材哲赴宴,其中最重要的一盘菜是马齿苋(台湾称为看菜),如请重要官员赴宴,就出银两租来放在席中当看菜。朱材哲在酒席宴上对山珍海味吃得很少,唯独把一盘普通的马齿苋菜吃光了。

回府后,跟帮师爷对朱材哲说:“老爷今天赴宴有失打点(体面),这马齿苋是台湾的看菜,价格十分昂贵,需用十两银子才租来一盘。”

朱材哲听后,笑着问道:“师爷,这马齿苋在我大陆老家,只不过是一道平常普通的菜,为何在台湾就要十两银子才租一盘呢?”

师爷说:“台湾地湿林密,民众最容易感染瘴气热*。而这马齿苋就有清热解*,促进机体排出*素,还能够消肿止痛,祛湿利尿,治疗热*引发的腹泻、肿痛、疮疡、湿疹等多种疾病,固而昂贵。”

朱材哲听后,知道马齿苋对台湾民众有这么大的利益。即修家书,由族弟朱晋哲从监利家乡运来一大船价值连城的马齿苋,全部赠送台湾官员及全岛百姓清热解*,消除疾病。此事立刻震动全岛,台湾官民都无法估计朱材哲在大陆的家产了,难怪朱青天如此清廉。

关于桃原县知县提出張寡妇自缢身亡的无头人命案,朱材哲通过明查暗访,认真调查取证,七日之内就抓捕真凶,让真相大白,在岛内传为佳话。

朱材哲神断拱界虫一案,在台湾民众中也引起不小的震动。拱界神虫藏身之处,都在水田界子内。台民们一直把拱界虫(鳝鱼)当成神虫,信奉谁宰杀了拱界神虫,就会给家庭带来灾难。所以民众都任其拱界虫打洞拱界泛滥成灾,造成稻田蓄水困难。

每年春夏两季,农民就把拱界虫你丢到我的田内,我丢到你的田内,哪怕是弟兄之间,为这拱界虫也时常打架相骂反目成仇,告到衙门由官员审判。这时就看谁的银两送得多,谁的官司就能赢。

因此,历任台湾官府都乐意在这些民间官司中广敛钱财,受益匪浅。

朱材哲上任后,民间拱界虫官司就立刻打到府衙,所有原告和被告只求官司打赢,都把带来的银两和捉来的拱界虫送给朱大人。

朱大人升堂一看,这拱界虫哪里是什么神虫,此乃是我湖广水乡的普通鳝鱼。即对所有的原告和被告说:“你们都把送来的银两收回去,只把拱界神虫留下来,待本官审理此案,谁是谁非数日内自有定论。”

朱材哲一边撰写奏章上呈皇上,一边派人张贴告示出银两收购拱界虫,不到十日之期,便收满数缸。选定吉日宴请各地官员及乡民们都来赴宴,一同审判拱界神虫。

这天中午,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正是朱材哲和台民约定审判拱界虫案的日子。台湾府衙来了无数百姓和官员,都怀着好奇的心情来看朱材哲如何审判此案。可是人们左等右等,总是不见朱大人上堂。

原来,朱大人正在厨房指挥从监利翰林墩随来的厨师们,把数缸用银子买来的鳝鱼,精心制作成一盘盘色香味其全的美味佳肴。细瞧就有红烧鳝鱼、清蒸鳝鱼、洋葱爆炒鳝鱼背、鳝鱼汤、红烧鳝筒、豆腐鳝鱼汤等,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地摆满一百多桌。

这时,朱材哲才满面春风地出现在众人面前,大声邀请前来的官员、绅士和村民们都就坐入席。人们望着这些用拱界虫做的满桌宴席,哪个都不敢吃。

这时,朱材哲大声介绍道:“台湾的父老乡亲们,这满桌的莱肴都是用拱界虫〈我们大陆称为鳝鱼)所做的菜。这蟮鱼最大的特点就是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鳝赛人参之说,请大家放心用餐。”说完,就举杯敬酒先吃给众官员、绅士和乡民们看。众人听说都开始品尝桌上一盘盘蟮鱼,果然味道鲜美胜过山珍海味。

从此,困扰台湾民众多年的拱界虫案,再也没有重演过。同时也断绝台湾官府的一笔经济来源,让台湾民众拍手称快,感恩涕零。

单骑踏险境大义止干戈

闽粤械斗,由来已久。

道光十一年(公元年),朱材哲接署淡水同知一任后,于道光十四年(公元年),接到家信言张氏淑人病危,急回家探望。一年后,即道光十五年(年10月22日)亥时,張氏淑人与世长辞。朱材哲悲痛万分,特置朱河地区一块风水极佳的柳大望基地,隆重安葬張氏淑人。

这时,台湾闽民和粤民正发生一次大规模械斗,清廷督兵弹压,双方都不驯服,进而反戈相向,抵抗官*,置使“官*屡战辄北”,械斗不能平息,蔓延愈烈,所治文武官员,束手无策,朝廷屡下御旨,企盼早日平息干戈,还民太平,安居乐业。但要阻止此次闽粤械斗,没有大仁大义之士出面调解,谈何容易!

此刻,道光皇帝深知朱材哲在台为官清亷,深得民心,且又爱民如子。现因張氏淑人病故而留守大陆监利朱河翰林墩,就急下圣旨,命其速回台湾止息闽粤械斗。

此刻,统兵大帅得知朱材哲奉圣旨回台湾,就亲临府署,商议调拨兵将“两百从师”以“平扫械斗之民”,还台湾一片安宁。

朱材哲听后,摇头说:“彼众我寡,战必不利。再说闽粤两地乡民,同是我炎*一脉,应以疏导则可平息。动辄官兵弹压,犹如火上添油,对止息闽民和粤民世代械斗毫无用处。请待我与长子家绶单骑见知,晓以祸福,谕以道义,定能化干戈为玉帛,谅可解开双方宿怨。”

总兵劝道:“朱大人,你一人单骑独闯械斗现场,万一那些杀红了眼的闽民和粤民伤害了大人,我怎么向皇上交差?”

朱材哲道:“总兵大人,尽可放心,我一人前去,是代表朝廷的诚意,去说服双方止息干戈。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算是我为大清朝尽了忠,为台湾千千万万的子民尽了义。”说罢,便与儿子家绶同乘一车,前往台北万蛮庄(辄北)械斗现场疾驰而去。

沿途,只见田野一派荒芜,死伤民众血迹斑斑,乡民奔走呼嚎,妇幼哭泣之声不绝于耳,景象十分凄惨。愈往前行,境况更惨,闽粤双方乡民,正在激烈撕杀。朱材哲父子弃车向前,来到械斗现场,只见双方刀枪寒光闪闪,杀声震天,令人毛骨悚然。朱材哲临危不惧,健步向前。朱家绶跨步前冲,边跑边大声喊道:“乡亲们啊,你们快快止息争斗,此前任朱大人来看望你们来了!”械斗双方听到喊声,又见前面立着一位气宇轩昂的长者,束装简便,未带一兵一甲,疑云顿释;再看车上,果然一面“朱”字大旗,迎风猎猎飘扬,大喜曰:“果真是朱青天来了!”遂纷纷放下手中刀枪,不再争斗,全场一片静止,不再发出任何声响。

朱材哲立于双方械斗的刀枪丛林中,看见闽粤双方的民众,对自己这般尊重,止息不斗,便拱手道:“台湾父老乡亲们,你们闽民和粤民共挑一宗之祖,同为我大清炎*子孙,何以自相残杀,如此械斗不息?你们杀来杀去,死伤者皆是无辜,遇难者全为良民。看眼前,有多少年轻壮士死于非命!有多少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有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如果乡亲们能够听下官一句劝告,放下屠刀,不计前仇,立下新规,和睦相处,彼此无攻守之防,老弱无逃亡之苦,乡民无敛钱之费,兵役无骚扰之虑,岂不安享太平!种种利弊孰优孰劣,乡亲们有何感慨?”

“朱大人说的话句句在理,我们台湾民众,无论是闽民,还是粤民,都对朱大人说的每一话,办的每一件事,无不心悦诚服。如今,全凭朱大人给我们立下新规,缔结同盟!”说罢,全体跪拜在朱材哲的身前。

“乡亲们,你们快起来,有道是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百姓也。”朱材哲急忙弯腰一个一个扶起跪拜的百姓,望着这些黎民对自己如此崇拜,一时百感交集。

朱材哲经过几次三番康慨陈辞,让闽粤群众心悦诚服,纷纷表示听从朱大人的训示,再不争斗,和睦相处,永结同盟,并互相争以羊豕酒醴款待他们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

巧计擒外寇仁德遣返乡

道光十七年(丁酉公元年),朱材哲補授兴华府知府未上任,乃“留署台湾府任知府”。那时,台湾淡水港对外开放,外商便把鸦片乘机运入台湾境内,官商勾结,坑害黎民。

咸丰三年(癸丑年),史载:“其民扭于故习,刁悍喜乱,土匪蠭起,海贼间发,出没纵横,内外勾结,公即整顿*纪,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严打鸦片外商,把运来的鸦片遣返并附有通牒文书。”此段史载记录了朱材哲坚守台海、文治武攻、不畏强暴、惩治贪腐、痛击海贼、保疆卫国的一段辉煌历史,丰满了一个固守边疆大臣的英雄形象。

朱材哲镇守海疆,所用战船,非常奇特,不仅高大威猛,而且巧用双层底,装填生石灰,让那些惯在水底凿船打洞的海贼束手无策。

朱材哲每次出海擒贼,都由副手何把总来调兵请将,备好战船海上听命。

这天出征,何把总特别认真,早早地调集了所有的战船,船上士兵排列整齐,刀枪林立,铠甲鲜亮。因为朱材哲这次出征对付的可不是台海的土匪和海贼,而是多国联合的*队与商人,妄图征服台湾*府,倾销鸦片。

朱材哲上到战船,与往日有所不同,并不急着开船迎敌,而是神定气闲地手托一顶漂海轿,轿内坐着一尊定海神,这是他赖以迎敌的秘密武器,指挥战舰摆成一字长蛇阵,以逸待劳。

说起这顶漂海轿内的定海神,真有几分神奇,多次帮助朱材哲打赢台海战争,可是朱材哲航海布兵防御的驱动器,起到定海神器的作用。

当年,朱材哲上学念书,路遇一位武当老道,见他相貌清奇,额头凸起两块边城骨,说他将来定做边疆之文武大臣,遂收为徒弟,传受六丁六甲兵法,赠送这顶漂海神轿。不曾想额头上两块奇特的边城骨,竞被主考官找到相貌不清秀的理由,没能进入三顶甲。现在,被师尊称为两片奇異的边城骨,越发凸起,熠熠闪光,手中的飘海轿彩带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

时近午时,髙大的敌舰,扬帆而来。朱材哲站立舰首,挥动飘海轿,整齐划一的一字长蛇阵船队,倏忽一变,四散奔走,分布成八八六十四卦的先天八卦阵。朱材哲站在阵眼中间,驱动六丁六甲之奇门遁甲法。此刻只见漂海轿内的定海神轿中,有缕缕烟雾吐出,海面上就立刻浓烟滚滚,天色转暗,到处喊杀之声,惊天动地。敌船上的土兵看到这等景象,早就吓破了胆。经过一场激烈交战,敌方首领尽数都被活捉,其余士兵都束手就擒。一场大型海战,在朱材哲的奇术指挥下,竞然如此大获全胜。

战后,朱材哲又把这些士兵及运来的鸦片一一遣返,并附通牒文书,让他们再以不敢侵略台湾。

此战,只所以取得如此快捷的胜利,这都是朱材哲使用了巧计,事先在漂海轿内装填大量蒙汗药,燃烧滚滚浓烟,通过漂海轿和药物调剂后,漂向敌船,有*气体立刻熏倒了敌方士兵,而己方士兵早就服用了解药。

史书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公用奇计,擒其巨魁,而为所胁从者,多方调剂曲意招来。公平日为*宽厚,折狱明允,外贼个个归降画押,受蒙者发放盘银回家,公劝者皆心悦诚服,公一正压万邪。岛内官民吏畏其威,民怀其德……”

从此,台湾人民安享太平,过上幸福生活。朱材哲欣然写下“浩然正气”的牌匾,存台湾文昌壇。其堂兄翚哲在协镇擒海贼中,积劳成疾,于咸丰四年(甲寅年7月25日)殁于台湾府,葬城内二老口许家花园东边草堂(今台南市许厝),为国捐躯,血洒海疆。

红巾围府城爱心暖黎民

咸丰八年(公元年),已过花甲之年的朱材哲,在台为官巳三十年,仍然坚守在台湾宝岛,成为宝岛人民的精神领袖。只要有他一天守在台湾,百姓的心里就很踏实。

这天,年迈的台湾知府朱材哲,接到朝廷御旨,言巡道徐本从福建过海,代表朝廷来巡视台湾,传达圣旨。

由于徐本平日在大陆为官不清,一贯欺诈百姓,勒取民财,引起极大民愤。近日打听到徐本要渡海台湾巡视,而在台为官的知府朱材哲老爷,是个爱民如子的青天大老爷。就纷纷组队,头扎红巾,尾随徐本渡海而来,团团围住府城,要求朱青天惩罚徐本,还百姓一个公道。

徐本看着从大陆福建渡海而来的红巾*,来到台湾府城,越围越多,喊着惩罚巡道徐本的声音震耳欲聋。徐本吓得胆颤心惊,对朱材哲苦苦哀求道:“朱知府,朱青天,你可定要保全我的身家性命,我可是朝廷派来台湾的巡道官,按察使。只要你派兵打退这些刁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一定在咸丰皇帝面前保奏你加官进爵,早早离开这个刁民横行之地。

朱材哲笑了笑,答道:“巡道大人,谢谢你的美意,材哲年事巳高,无意升官发财,只求在有生之年,多为百姓做点善事。今天,你代表朝廷来巡视边疆海岛,我一定会保全你的身家性命,无论你以前为官时做了多少对不起百姓的事,现在来此巡视,就是我的客人。”

说话间,台湾府城之外,突然人声鼎沸,蜂踊如潮。朱材哲与徐本二人,抬头向城外望处,但见无数台湾民众,密密匝匝,反把大陆福建渡海而来的红巾*围住了,口中高喊:“爱我朱青天,护我好清官!”

巡道徐本见台湾民众围住了红巾*,献计曰:“朱大人,救兵到了,何不里应外合,带兵灭了这些可恶的红巾*。”

朱材哲听了,摇了摇头,说:“徐大人,千万不可出动*队,再造流血事件,这些头扎红巾的农民,都是因你平时为官贪腐过重结怨太深,而围住府城的,我和台湾同寮練兵固守,枕戈城池之上,为的是不让红巾*伤害到你。”

徐本问道:“那该如何处置?”

朱材哲道:“我单身出城,深入红巾*中,劝其退兵。”朱材哲说罢,便领其长子朱家绶,髙举朱氏大旗,打开府城大门,健步向红巾*中走来。

台湾民众眼尖,望见朱家绶举着的朱字大旗,齐声高喊:“朱大人,朱青天!”

此刻,四周围城的红巾*,一见朱材哲单人独骑,不带一兵一卒,知其是说和来了,遂退出围城,放下手中兵器,席地而坐,等待朱大人到来。

朱材哲走到红巾*中,一个一个认真仔细地看了过去,并不时地在这些红巾*身上摸去,禁不住一双老眼扑簌簌地掉下泪珠。这哪里是什么犯上作乱的*队,分明就是一群普通的农民。他们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二三岁孩童,身上都是破衣单衫,骨瘦如柴。他们之所以自动组队前来,一是恨透了贪官污史徐本,二是想见见在台为民办实事的青天老爷朱材哲,集体把他请到福建去做官,改变那里的困苦民生。面对这样一群贫穷而挚朴的农民,面对这样一群为了生计而抱团抗争的农民,官府竞然还想用官*来弹压,心中实在不忍。这时,他声带嘶哑地说道:“大陆福建渡海而来的父老乡亲们,你们都是我大清的好子民,有什么冤情,有什么委屈,可以向朝廷上文申诉,你们集体围我府城,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天气渐渐转凉,我摸过你们每人的身上,衣裳都是非常单薄。你们每天在这里忍饥挨饿,提心掉胆,随时都会面临朝廷的*队来镇压你们。尚若一腔热血洒在这台湾府城的土地,你们福建老家的妻室儿女,父母老人,谁去照管?回去吧,都回去吧。我知道你们现在身上都没有钱粮了,但我身为台湾知府,也是一个穷官,现在就让我儿家绶把这几月节省下来的银两,给你们每人发放一点,聊作回家的路费之资。”

家绶一一给红巾*发着银两。此刻,只见红巾*集体跪拜在地,呜咽哭声一片,集体央求道:“我们福建民众,心悦诚服地请求朱大人去福建上任治理!”

此刻,红巾*外围黑压压的台湾民众也同时集体跪倒,高喊:“爱我朱大人,留我朱青天,台湾民众不能少了您!”

朱材哲望着这感人肺腑的场面,老眼都有些湿润了,动情道:“台湾福建两地的父老乡亲们,你们都别跪着了,起来吧,都站起来吧。我朱材哲这把老骨头永远都属于你们的,我这颗跳动的心永远和你们连结在一起!”

此刻,台湾府城内外一片欢腾。朱材哲没费一刀一枪,仅凭几句动情的言语,几筐省吃俭用的碎银,就化解了一场血腥的战争,围困台湾府城的福建红巾*,一下子退得干干净净。咸丰皇帝阅此简报后,为了平息福建民众对官府的民愤,特下御旨晋封朱材哲为监运使司衙,留福建省道员。道员为道台,亁隆八年设置此官衔,这是一个肥缺,且又加官进爵。可朱材哲不为所动,再一次谢绝了皇上的美意,一如既往地留在他终身为之眷恋的台海土地上,守望着祖国这片风光旎旖的疆土。

依依别疆土亷洁留芳名

咸丰十年(l年11月),由于其母连太夫人病殁,六十七岁高龄的台湾知府朱材哲,为服母丧告老回乡,离别固守三十二年的这片台湾热土,从台湾府第健步走向海岸停泊的舰船。台湾同僚官吏,一路依依护送,十里长亭,景色含情。

此刻,台湾百姓闻讯,扶老携幼倾台出动,设祖道供帐四十余里相送。朱材哲缓缓地从台湾百姓设置的供帐中行走,只见人山人海的百姓,都拿来了家中最好的物品,伏地跪拜,要求朱材哲收下他们带来的礼物,留着纪念。朱材哲望着台湾倾岛而出的乡亲,感动得泪流满面。他在台湾生活了三十二年之久,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想为台民之所想,急为台民之所急,清正廉洁,爱民如子,赢得全体台湾民众热爱和拥戴。看看这天送行的场面,在台湾有史以来,可说是空前绝后。为了不让台胞失望,朱材哲挑选了他们赠送的三十二口大木箱,收下了每一位台胞带着体温送来的花色斑斓鹅卵石和温润如玉的白沙土。最后还答应台胞一个情深义重的请求,留下朱氏一脉的骨血侄孙朱廉声,让台湾人民时时刻刻看着其后裔,就如同见到了朱青天,心中有个念想。

朱亷声和朱材哲在登船分别之时,爷孙俩抱头痛哭,久久不忍分离,此一去,山高水远,再见无归期。朱材哲登上船头,再三叮嘱朱亷声,要他生子后,一定起名为望陆,永远遥望祖国的大陆,那里才是朱家子孙的祖先龙脉。

载着台湾知府老爷朱材哲的官船,缓缓起航了。朱材哲髙大的身躯,纹丝不动地站立船上,向岸上送别的群众挥手致意。别了,宝岛台湾!这片曾洒满他心血和汗水的土地;别了,噶玛兰厅,淡水府城,这里曾留有他无限的眷恋和梦想。

起风了,船儿在海水中潺潺前行。岸上送行的群众,久久不忍离去,直到船儿消失在蓝天碧海深处,人们还在含泪挥手相送。这样好的父母官,台湾人民还能再到哪里去寻觅?为了永远纪念他,台湾人民自动捐资,为他建造一座高大华美的生祠一一朱公祠,内塑一尊栩栩如生的材哲恩公像,天天跪拜,以表台湾民众感恩载德的虔诚之心。

载着台湾知府朱材哲的官船,行至大海深处,忽见后面风风火火追赶上来一条大船。船头站立新任知府李皆,高声喊道:“前任知府请漫行,告老还乡也不让我酌酒践行吗?”

朱材哲站立船头,说:“老朽辞官返乡,有劳新任知府相送,深感荣幸。”

李皆上到船上,贼眼乱转,指着三十二口木箱,挖苦道:“人言朱大人当官清正亷洁,不想回家还是捜括了台湾百姓这么多民脂民膏啊!”

朱材哲回敬道:“李大人今日相送老朽,如有其他目的,请直言无妨。”

李皆道:“既然如此,那下官就直说了,请朱大人把船上三十二箱金银珠宝留到台湾,才能开船回乡!”

朱材哲说:“李大人,如若木箱内不是金银珠宝,又怎讲?”

李皆斩钉截铁地说:“不是金银珠宝,开一箱赔二箱。”

“一言为定。”朱材哲让李皆自行开箱一看,全是台湾地区特有的花色鹅卵石和白玉般的泥土。一连开了七八箱,箱箱如此。

此刻,新任知府李皆脸色煞白,汗珠直冒,本打算新上任捞点资本,不曾想这位朱大人还真是位难得的清官。木箱内一无所有,全是沙土卵石,这叫他到那里弄到这么多金银珠宝赔赏。

朱材哲看见李皆一脸尴尬,笑道:“李大人不必把打*之事放到心上,老朽历来视金钱如粪土,不会要你赔赏。只须你以后在台为官,一定要清正亷洁,爱民如子,做个好官就行了。”

李皆千恩万谢后,又问道:“朱大人,下官有一事不明,您这三十二口木箱内为何都装的砂土卵石?”

朱材哲笑道:“此有三重意义,一是我在台为官三十二年,今天告老返乡,故取其数;二是运回台湾砂土卵石,留作纪念,回乡赠送乡亲和儿孙;三是海上风大浪急,压住木船,行船平稳。”

李皆听后,十分佩服,抱拳告别。以后在台为官,果然清正廉明。

捐款办学校,严格立族规

咸丰十年(公元1年11月),朱材哲告老还乡。看到家乡地处长江,年年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乡民贫困,乡村很少建学堂,他心中十分忧虑。回忆自己在台湾为官时,一是兴办学校,提高青年学子的文化素质。二是开荒造田,兴修水利,从大陆引来良种,改善民生。现在回到家乡,民众却是这样举步维艰,娃们不能进入学堂接受教育。

这时,朱材哲胸中又燃起一股激情。那怕自己老迈,早以辞官还乡,也要号召大家创办学校,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素质。新立族规,让朱氏子孙人人遵纪守法,发奋图强。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现在虽然不在朝廷做官了,也要为国分忧,为民当责。

很快,朱材哲就召集朱氏家族十五房族长头领开会讨论,开展兴学校明礼的活动,要求每房朱氏族长头领至少要开办二所小学,经济来源是共同集资,不分朱氏家族还是外姓子弟,都要就近入校学习,对特困户子弟一律免费上学。朱材哲此举立刻受到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赞扬。

国有国法,家有家训,族有族规。对于朱氏家族传统文化及家训族规的制定,朱材哲更是呕心沥血认真书写。他在朱氏先贤们制定的族规基础上,规范为“戒争讼、和乡*、重身命、训子弟、别婚姻、肃内外、守职业、尚节俭……”等十六条族规。这篇脍炙人口、文采斐然的族规,都是朱材哲字斟句酌慎重细致一字一句推敲琢磨的思想结晶,成为朱氏家族一部厚重的历史文化必修课,及朱氏子孙做人的座佑铭。近两百年来,朱氏后裔在族规的熏陶下,谨遵祖训,传承祖德,以宗族家兴为已任,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踊现出了无数优秀儿女,成为社会建设中的精英。

“派为谱之纲也,辑谱定派,则大纲既举,万目斯张”。定派,不仅仅是为了便于述族谱,更重要的是从字派的内容上反映出宗族对子孙所寄予的厚望。下面“同元思正本,继忠振宗功。玉树涵培久,金章锡绶隆。”四句二十字的朱氏一族派号,则是包含了朱材哲对后辈子孙一腔殷殷希冀之情。

综上所述,我们从清官朱材哲告老回乡后,无论是他组织族人兴办学校,还是撰写族规族谱与派号,都无不深深体现他忠心爱国,明礼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德。

水浸何家埠典袍筑江堤

楊林港位于监利市柘木乡何埠村,古代曾是监南地区水运枢扭中心,十分繁华热闹。港口经营的煤炭来自四川奉節,條木杉树则来自湖南山区,北至巫峡、南及潇湘。每天早晚两座廟宇传出的钟声,给商贾旅客增添一份喜庆。

同治五年(公元年),長江发生特大洪峰,江汉平原一片滔滔洪水,何家埠堤段突然溃口,造成千百万农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待江水退去,朝廷拨下银两,修复何家埠溃口堤時,管堤人嚴檄邑负责兴工。可他偷工减料,用港口的煤炭煤渣垫堤脚,拿條木椿固基,这是一件对人民生命財产及不负责的豆腐渣工程。

茶湖院百姓知道情况后,纷纷到县、府衙门投訴請願,兩級衙门不但不解决問題,反而差官兵拿

人。茶湖院百姓在无办法的情况下,听到朱材哲在台湾为官三十二年,清正亷明,爱民如子,就纷纷前来求援。

朱材哲当年也有七十四岁高龄,家有八个孙儿(六男二女).年龄大的十五岁,小的才九岁。長子家授在同治三年,于福建巷战為國捐軀,皇上賜他为世袭恩公,次子家湘也病逝京城,孙儿们都由他来哺养。当他听闻茶湖垸百姓反映的情况后,心情很沉重。这是一件关乎百姓民生的大事,一定要出面调理。他立刻找到县衙与府衙官员达成协议,由他拿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即疏通老河,再護新堤,这才得到双方接受。

为了筑好杨林港溃口江堤,朱材哲不顾年迈体弱,决定親自到工地去監工。他把孙儿们交给家属管教,手中无路費开支,就把身上一件官袍脱下來,到當鋪去典當。

当时,监利正犯土匪一案,来人袖里藏金,求助朱材哲保护,企图蒙混过关。朱材哲尽管此刻急需银两路费及生活开支,但他仍然不收受贿赂礼金,厉色辞之,决定典当裘衣也济路费。

无数个日日夜夜,无论是炎炎酷暑,还是三冬严寒,他始终坚守在工地与民同吃同住,监督筑堤工程,处理各种民事纠纷。直到老河疏通,江堤加固,才返回家乡翰林墩,为茶湖民众安居落业,造了无穷之福。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我们从监利柘木河家埠杨林港险段的碑文上,还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这段历史。

湖北省堤防管理局碑文:“楊林港险段,早為長江干堤重點险段之一,椿號+-+刻

堤段。杨林港险段在清同治五年(公元年)溃口后复堤,堤内冲刷面积余平方米。复堤时,堤基塌方处用煤炭木桩固基,故称杨林港。

湖北省堤防管理局立,

二零零四年二月。”

一段史记,一块堤碑,还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沧桑的历史。为了寻找朱材哲这位在风烛残年时,还典裘衣以济路费去筑堤救黎民的动人事绩,朱元湘和谢金城于年亲赴何家埠茶湖垸,调查取证,捜集资料,为年中央十台拍摄清官朱材哲记录片,提供了实证。

同治八年(年)十二月十九日丑时,朱材哲在朱河翰林墩老家竹记屋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人生路。

清朝以半副銮驾,差德宗太子顶九曲皇良伞,

亲临监利翰林墩举行祭礼,备受恩宠,并题词赞扬曰:“朱材哲一节劳而不待有功而有德,不愧为当代完人。”

台湾清知府遗迹耀古今

年阳春三月,台湾宜兰文化中心陈进传教授,不远万里,来我监利考察清台湾知府朱材哲历史遗迹时,给我们带来了朱材哲留在台湾的八大遗产及遗墨,为我们撰写朱材哲提供了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史料,添帖如下:

一、朱材哲在台湾淡水厅任同知期间,一次参观进士陈望曾(字省三)先生奉母游息滴园别业,拨墨挥毫,提联一首:

诗书千载今论志,

松竹四时萧滤新。

落款为:賜进士出身,诰授中议大夫,淡水同知台湾府前翰林院庶吉士,荆南朱材哲敬题。

二、台湾新竹市武聖廟后殿内,现存有朱材哲在台湾为官时精雕的印鉴三枚:

(1),吉祥如意,

(2),庚辰翰林,

(3),孝友文章。

款题:前翰林院庶吉士,朱材哲敬立,上印朱材哲,下印丹园。

三,台北市万华艋舺龙山寺文昌帝君殿内,供奉一尊魁斗星君,上殿有一块大匾,朱材哲龙飞凤舞书写四个大字“大魁夫子”。並附有诗联。

七律诗:

自古文章可立身,

点头只为善中人。

十年励志窗前旧,

一旦成名榜上新。

切勿偷闲过白日,

休将作辍误青春。

寸荫难买寸知惜,

为士惟宜勉学诊。

联:

有功夫读书便是造化,

得功名到手方为文章。

上印朱材哲,下印丹园。

四,道光八年(公元年),朱材哲任台湾署噶玛兰厅通判时,非常重视当地文化教育,兴文重教,为当地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存于宜兰市文昌坛的一块“观文成化”的牌匾,落款署噶玛兰厅通判朱材哲的亲笔墨宝,非常珍贵。

朱材哲题写的“观文成化”一语,取自《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朱材哲题此“观文成化”牌匾,是为了鼓励台湾学子用功学习,学多则大成,学少则小成,不学则无成。

五,台湾宜兰员山堡复兴庄省三书院,又名仰山书院,亦称仰山社,由清嘉庆十七年(年)前任通判杨廷理筹建。时因乏经费,仅屋一椽,为课读之所。

道光八年(年),朱材哲时任宜兰噶玛兰厅通判时,对员山堡复兴庄上的省三书院增资重建,兴办学院,并亲书一匾“浩然正氣”,落款朱材哲书,悬挂于省三书院门楣之上,现在存于宜兰市文昌壇。

六,“卯桥别墅”匾联,原悬挂在朱材哲住宅门楣之上,是朱材哲在台为官三十二年修建的一座私人别墅。日据时归日人汤川氏所得,光复(年)后由省立盲哑学校所用,今为启聪学校。其“卯桥别墅”牌匾赠送台南市历史馆保存,今存台南市民族文物馆。

七,朱材哲在台湾住宅卯桥别墅,还有匾额一方“省躬修德”,楹联三对:

(1),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地似平原跑馬易放难收。

(2),人生多酒色关头须百炼此身成铁汉,世上有是非门户要三缄其口学金人。

(3),有志读书到处皆鹅湖鹿洞,实心求学此间即天缘石渠。

八,年6月8日,又从宝岛台湾宜兰县陈进传教授处,传来一副清台湾知府朱材哲的墨宝,“爱书珍以连城璧,蓄砚多于负郭田”,落款为上印文曰丹園,下印文曰朱材哲。这是迄今为止从台湾发现朱材哲亲笔墨宝佳作,珍贵无比。现拓印悬挂在朱河镇枫树村文史馆门楣上,供各地游客鉴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