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巩固阶段是指初次诊断的乳腺癌经系统治疗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后,中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治病求本,通过改善“土壤”微环境,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力,预防转移。以下不同分型的辨证以主症3项,或主症2项加次症/舌脉征2项即可诊断。
1、肝气郁结
主症: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口苦或干,乳房或胁肋胀痛。
次症:纳差,善太息,食少纳呆,失眠或多梦。
舌脉:舌淡,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中医外科学》)。
组成:柴胡,白术,皂角刺,夏枯草,山慈菇,浙贝母,紫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桑寄生,瓜蒌,南星,半夏。
辨证加减:气滞不舒,胁痛剧者加青皮、枳壳、八月扎、香附;气郁化火者加牡丹皮、炒山栀。
2、气滞血瘀
主症:胸胁胀满走窜疼痛,乳房包块、刺痛固定,胸闷,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脘腹胀满,面色晦暗。
次症:纳呆食少,脘闷嗳气或呃逆,口唇紫暗或爪甲紫暗,形体消瘦,阴道出血色暗或夹血块。
舌脉: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法:疏肝理气,化瘀散结。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景岳全书》《医宗金鉴》)。
组成:柴胡,川芎,香附,枳壳,白芍,陈皮,桃仁,红花,生地,山慈菇,浙贝母,紫草,白花蛇舌草,龙葵,半枝莲。
辨证加减:胁痛明显者可在加强疏肝理气基础上,应用延胡索、乳香、没药、白屈菜止痛;瘀血明显者可加三棱、莪术、鸡血藤。
3、脾虚痰湿
主症:胸脘痞闷,恶心纳呆,呕吐痰涎,神疲乏力,食后腹胀,便溏。
次症:口渴少饮,头身困重,上肢浮肿沉胀,乳房可扪及结节。
舌脉:舌淡,苔白或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弱。
治法:健脾利湿,化痰散结。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法半夏,陈皮,薏苡仁,浙贝母,瓜蒌,夏枯草,山慈菇,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
辨证加减:上肢浮肿沉胀者加路路通、车前子、羌活、泽兰。
4、冲任失调
主症:乳房刺痛固定,腰膝酸痛,潮热盗汗,月经失调。
次症:面色晦暗,黄褐斑,大龄未育(30岁),多次流产史(3次)。
舌脉:舌质淡红或淡暗有瘀,或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调理冲任,补益肝肾。
方药:理冲汤加减(《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黄芪,白术,海藻,三棱,莪术,白花蛇舌草,龙葵,鼠妇,青皮,山慈菇,皂刺。
辨证加减:体弱者三棱、莪术减量;怕冷可加肉桂、附子;潮热甚者加生地、天冬。
5、肝肾阴虚
主症:头晕目眩,急躁易怒,乳房胀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或低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
次症:形体消瘦,耳鸣,健忘,失眠多梦,月经失调。
舌脉:舌红少苔,或光剥有裂纹,脉沉或细。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一贯煎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柳州医话》《小儿要证直诀》)。
组成:沙参,天花粉,枸杞子,泽泻,川楝子,桑椹,黄芪,白术,紫草,海藻,白花蛇舌草,龟甲,鳖甲,蛇莓,炒枣仁。
辨证加减:乳房结块坚硬者加全瓜蒌、夏枯草、山慈菇;气血虚衰者加熟地、鸡血藤、党参、黄芪;腰酸膝软、失眠、盗汗、潮热者加地骨皮等药物。
晚期维持阶段是指乳腺癌经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复发转移或初治即为Ⅳ期。本阶段中医治疗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扶正气、辨局部,以达到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气血两虚
主症: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唇甲色淡,气短乏力,动辄尤甚,伴头昏心悸,目眩眼花,动则多汗。
次症:口干舌燥,纳呆食少。
舌脉:舌质红或淡,脉细或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香贝养荣汤加减(《医宗金鉴》)。
组成:白术,人参,茯苓,陈皮,熟地,川芎,当归,白芍,贝母,香附,桔梗,甘草,连翘,白花蛇舌草,枳壳。
2、脾肾亏虚
主症:腰膝酸软,腹中冷痛,形寒肢冷,面色白,久泻久痢,下利清谷或便秘,小便不利或频数。
次症:肢体浮肿,关节酸痛,神疲乏力,健忘,眠浅易醒。
舌脉: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方药:阳和汤加减(《外科全生集》)。
组成:鹿角胶,炙麻黄,白芥子,山慈菇,皂角刺,黄芪,白术,白花蛇舌草。
辨证加减:虚寒盛加附子、肉桂。
3、瘀毒互结
主症:乳房红肿疼痛,肤色紫暗,或溃破不收,乳头溢液,糜烂溃疡,甚至发热,胁肋胸部疼痛。
次症:口干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绛有瘀斑,苔薄黄或厚黄,脉涩或弦数或沉弱。
方药:西黄胶囊(丸)(《外科全生集》)合龙蛇羊泉汤。
组成:乳香,没药,黄芪,丹皮,青皮,山慈菇,皂角刺,龙葵,白花蛇舌草,白英。
晚期维持阶段注重辨局部,在辨证基础上根据转移部位酌情加减:骨转移加透骨草、鹿衔草、骨碎补、桑寄生、黄芩;肝转移加鳖甲、八月扎、凌霄花、鼠妇、枸杞子;肺转移加桔梗、麦冬、五味子、黄芩、僵蚕;脑转移加全蝎、蜈蚣、南星、枸杞子、菊花;皮下转移破溃加金银花、蒲公英;淋巴转移者常用浙贝母、生龙骨、生牡蛎、海藻、夏枯草、猫爪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