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基金会主席沃尔夫冈·许雷尔
新华德国林道8月26日电(刘向 郑启航)世界上目前还没有哪个会议能够定期一次性聚集几十名诺贝尔奖得主,没有哪个会议能够聚集全球优秀青年学者与诺贝尔奖大师促膝交流,分享大师对未来重要话题的见解。在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基金会主席沃尔夫冈·许雷尔教授眼里,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是独一无二的。许雷尔26日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与世界上大多数科学会议相比,林道诺贝尔得主大会没有一个专门的主题。“我们设计会议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我们邀请诺贝尔奖得主作报告,他们可以谈任何他们认为对下一代研究者非常重要的话题,让青年学者分享和深入体会他们自己的经验。”第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会正在德国南部小城林道举行,1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来自65个国家的373名青年经济学人参加本次大会。许雷尔说,本次会议的话题从发展问题到应对贫困、以及金融市场治理等,不同种类,范围广泛。大会把各个话题推向前台,诺贝尔奖得主与各国青年经济学人分享他们对发展、公共预算、教育投入等的看法。会议的魅力在于,这些各国未来最有前途的经济学人从这些话题中学习大师的经验教训,青年学者之间通过交流辩论也相互了解各自国家的不同国情,扩大视野。他们带回去的东西不仅令自己受益,也令所在国受益。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始自1951年。许雷尔说,选择林道是因为大会创办者原瑞典王室成员、贝纳多特家族就住在林道附近。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委员会主席贝蒂娜·贝纳多特的曾祖父上世纪初曾颁发过第一批诺贝尔奖。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全球提名和挑选程序,确保挑选最优秀的青年学者与会,确保大会的品质和声誉。主办方和合作伙伴在全球1.5万名感兴趣的学者中,通过语言考试、学术论文考察、教授推荐等标准,层层筛选,最终从候选者中挑选出400至500多名参会者。许雷尔说,国际化交流至关重要,尽管不同国家差异很大,但许多机遇和挑战都是相似的。现代通信手段能够跨越地理空间上的距离,但无法取代面对面的交谈。面对面交流能够打开思想,增进理解。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论坛在合作伙伴中德科学中心的帮助下,获得了来自中国年轻学者的兴趣,期望有更多中国青年学者参与。在谈到今年会议与往届相比有什么变化时,他说,国际参与度在增加。此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与,而上届大约有30个国家。今年中国、印度以及欧洲都有数量可观的青年经济学人参与,因此青年学者彼此间学习和讨论的机会要比上届明显提高。2004年,根据诺贝尔奖得主的建议,诺贝尔奖得主大会主办方开始把选拔青年学者的范围扩大到拉美和非洲地区。目前在全球18个地点,当地大学或者实验室等机构可以通过卫星或者通过互联参加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许雷尔说,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使每个代表团、每个国家以及学科都受益。“因为视角改变了,20年前我们主要从工业化国家的视角看大多数问题,后来我们有了发展中国家的视角。越来越多新兴市场国家代表参与论坛,带来了与欧安组织国家学者不同的视角。”1951年起,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物理奖获得者每年在此与青年学子聚会,主旨是“教育、鼓励、联络”,意在加强一流科学家与后起之秀的交流。2004年增加经济学奖得主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