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117848.html“一看到有人提着包离开了这座城市,
别管他去哪,我都很羡慕。”
而石李博琛就是那个令我特别羡慕的存在,在着手这篇文稿前,我还在纠结,该用第几人称来描述我即将要采访的这个学长呢?这些个不知所措在我和石李博琛聊过之后,完全不复存在,因为我内心的触动已经突出重围占了上风,更准确来讲,他让我找到了“我”!我想,这是我此次采访中最大的收获。
我们眼里的“即兴”,是他的“蓄谋已久”
曾穷游半个多月绕南一圈途径了中国十个省,在大二时的暑假独自翻山越岭两千公里骑行重庆,这让我如何不赞叹!我记得我当时是这样问的:你怎样看待旅游这件事!如果换作旁人或许会脱口而出:玩、看风景、散心这类词,但我知道他有我想要的那份悸动,即使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问题。他的回答也是瞬间掳获了我,“生活在安逸圈的我们都有那么一个缺失的点,而我们因为那种缺失感而想要去填补,那么这时候我们就会选择在路上。”他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我们眼中的风景,是他人眼里的生活。”希望我们去旅行,不是为了那里的风景,而是我们决定了要去。
就比方说他在大三赴美生活工作三个多月并获得项目实习证书。他是在大一和舍友听了相关讲座后,赴美实习这颗种子就悄悄的种在了他的心底,而同行者因为种种原因纷纷退出了这场“旅行”,当时他就只想:既然决定了,一个人也能去。即使会面临只身一人赴别国、语言不通、种族歧视等等问题,但不会成为退缩的理由。在异国他乡,他最先想到的是,我在这里,就要干的漂亮,即使不能全面扭转偏见,但是也不能因此懈怠。不能避免被比较,那我就尽力做到最好。赴美实习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异常遥远的话题,但他做到了。我们还在“伸手”,而他渐渐“独立”。在大学期间,他就已经开始赚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实现了一段时间的经济独立。他既能在路上,也敢于在路上,更甚于不止步,一直在路上。
敢于“击破”,不恪守成规。
部队期间曾任通讯员、文书等职,同时也是同年兵最早批次入*积极分子之一。他去参*,一是当时高考的失利,二是想跳脱自己熟悉的圈子,与自己脱节,客观跳出来去反思自己、沉淀自己。他参加了支队*校选拔人员,并取得了*事总成绩第一、理论第二的优异成绩,但他表示:我不喜欢一眼就能望得到未来几十年的生活。所以他遵从自己的内心,放弃了留队的机会。
返校后任班长和多个学生组织负责人,参加过院文艺部及腰鼓队并完成多场演出,在大二就已经是团长,这在该学生组织里是史无前例的,期间完成多位师生采访工作、撰写发表汶川十周年实地考察新闻稿、参与完成对多位校内国奖得主采访任务并刊登院报、院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