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节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来佳茗似佳人,堪比荷花仙子的莲花茶齐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7.html

戴永夏

有一年春节到朋友家做客,欣喜地喝到了他自制的莲花茶。那茶清香扑鼻,氤氲入胸,余韵至今犹存。

朋友住在大明湖畔。盛夏时节,湖中万荷竞放,花艳似锦。阵阵荷香飘向小院,院中处处香气扑鼻。得此天赐佳境,朋友心满意足,遂将小院命名为“荷香居”,并将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句“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书作楹联,挂于壁上。每到荷开时节,他常邀朋友三五来此小聚,边饮碧筒美酒(一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即将酒包在荷叶中啜吸),边闻醉人荷香,实在惬意非常。

可此时,处处地冻天寒,湖里冰厚盈尺,莲荷凋枯,哪里闻得到荷香?于是我调侃说:“湖中不见荷,坐卧无荷香,你这荷香居也名不副实了。”朋友听了,笑而不答,转身回到里屋,不多时便端出了刚刚沏好的香茶。

香茶盛在一把古色古香的紫砂壶中。朋友略焖片刻,捧起壶来,将几个细瓷茶碗一一斟满。就在这一刻,随着袅袅升腾的水烟,小屋里飘起淡淡的荷香。端杯浅酌,细细品尝,更觉莲味悦口,齿颊溢香,香气直透心肺。

我不禁惊呼:“这是什么茶啊,把荷花的香*也给牵来了?”

朋友非常得意:“没喝过吧?这叫莲花茶,是用大明湖的荷花熏出来的。这方法,还是从古人那里学来的。”

接着,他便讲起了莲花茶的制作典故。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经学大师阮元任山东学*时,就住在济南大明湖南岸。他非常热爱济南山水,对大明湖尤其钟情。公务之余,他经常泛舟大明湖上,赏览湖中美景。当夏天湖中荷花盛开时,他还常借花制茶。因为荷花有朝开夜合的习性,他便将茶叶用纱囊包好,趁日暮荷花合瓣时置于花心,让它在荷花的香怀中美美地睡上一夜。待翌晨荷花乍醒、荷瓣初展时,取出纱囊,茶叶便染上了浓浓的荷香,故名“莲花茶”(又名“莲心茶”)。

有了这样的好茶,还要配以好水。阮元自谓“教收荷叶三宵露,供我瓷瓯午后茶”,他是收集荷叶上的露水来烹莲花茶的。这样烹出的茶清醇润洁、馨香飘逸,荷香与茶味冉冉于齿颊间,滋味妙不可言。

阮元的这种制茶方法很快传至民间,众皆效法。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式微,当代更是鲜有人知。朋友也是在读了阮元的《小沧浪笔谈》后,才按照书上说的如法炮制。

听着朋友的介绍,我的思绪也仿佛插上了翅膀,飞向旧时的明湖——那满湖荷花,铺锦叠翠,朝开夜合,香远益清,已够迷人的了,又有一叶扁舟荡漾湖上,清水扬波,莲动花摇。高士乘舟往还,出没荷丛,边低吟浅唱,边抚弄花枝、制作香茶。真是花解人意,人如花痴,这是一幅多美的水墨丹青啊!从这画中捧出的莲花茶,也满含诗情画意。即使不喝,闭眼想一想也会心醉的。

辞别朋友,我挟着莲花茶的余香,回到家中。在翻看旧书时,意外发现清人沈复在其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中也有莲花茶的记载。该书卷二《闲情记趣》中写道:“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即沈复妻陈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这制茶情景,这艺术妙思,跟阮元的“杰作”如出一辙。

沈复跟阮元是同时代人,都是将生活艺术化的文坛高手。他当时跟爱妻陈芸虽然客居异乡,生活清贫,却情趣高尚,洁身自好,把简朴的生活打造得高雅别致。他们对莲花茶情有独钟,虽处境清贫仍乐此茶道,使之成为他们恬淡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继而我又想,阮元跟沈复夫妇远隔千里,互不相识,对莲花茶的嗜好却如出一辙。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有共同的师承?带着这一疑问,我继续从书中求索,发现莲花茶古已有之。阮元他们所做的,是对古代制茶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早在元代,著名书画家倪瓒就制出了莲花茶。陆廷璨《续茶经》卷二转《云林遗事》云:“莲花茶,就池沼中于早饭前,日初出时,择取莲花蕊略绽者,以手指拨开,入茶满其中,以麻丝缚扎定,经一宿。次早,莲花摘之取茶,用纸包晒,如此三次,锡罐盛贮,扎口收藏。”

明人钱椿年、顾元庆编校的《茶经》也记载说:“于日未出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絷,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烘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

读了这些历史的碎片,我对莲花茶更加刮目相看。莲花茶不但蕴含着诗情画意,闪耀着高雅气质,更沉淀着历史的厚重,一如其味道,清香飘逸中不失悠远醇厚。

古人常从茶中看人生,把名茶比作美女,宋代诗人苏轼就有“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名句。有人则把四大名茶比作四大美女:龙井茶比作西施,乌龙茶比作王昭君,茉莉花茶比作貂蝉,白牡丹茶比作杨玉环。

而莲花茶呢?那更非一般美女可比了。她来自万荷丛中,出自艳荷怀抱,沐荷之香,承荷之韵,吸荷之精,得荷之*。她,不就是一位风姿绰约、超凡脱俗的荷花仙子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