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节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莲花历经多个朝代文人的竞相追捧,已成 [复制链接]

1#

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花卉经济的繁荣,各个阶层对花卉的需求和重视程度日渐攀升,其中以文人阶层尤甚。自古代花卉类书观之,牡丹、梅、菊、竹花卉记载纷繁复杂,朝代不同主流花卉文化亦有不同。

唐重牡丹宋重梅似乎成为文化共识,而自唐宋文人笔记观之,莲文化在唐宋及其以降的花卉文化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文人阶层爱莲志趣在唐宋两代发展显著,并对文人以及其他社会阶层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赏莲风俗的形成

莲作为观赏性植物引进帝王庭院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作为农作物存在于世俗百姓之间的。先秦至汉魏时期民间采莲文化影响之下的赏莲风俗盛行,汉代随着采莲文化的发展,莲走进君王庭院、观赏价值增加,上层统治阶层爱莲倾向发展。

赏莲风俗的发展于先秦至魏,汉至隋唐经历的一个世俗赏莲风俗影响上层仕人赏莲风俗,上层仕人赏莲风俗影响文人阶层赏莲风俗的双向联动过程。此过程对文人爱莲志趣的发展的影响则表现为世俗爱莲倾向促进上层仕人阶层爱莲倾向的发展,上层仕人阶层的爱莲倾向促进文人阶层爱莲志趣的形成发展。

隋唐两代随着大型观莲场所的修建、文人园林莲花种植数量的增加,佛寺莲花声名日盛,文人笔记中记载观莲盛况的场景逐渐增加。宋代观莲活动终于形成固定节俗存在于世俗百姓生活之中,莲花在这一过程中亦逐渐为文人所重。

赏莲风俗最初是作为区域性节俗存在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吴地记》而此书又有三种版本,但据书中记载此节俗形成年代最迟不晚于南朝。

隋唐两代北方赏莲风俗渐盛。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莲花在*河流域的进一步发展;莲花走进私人园林在唐达到高峰,著名的有蓝田山庄等。莲花种植范围扩大的同时也使得莲花更大程度上吸引文人阶层的目光,更多的人开始为莲花歌咏。

爱花的文人阶层甚至将莲花人化看待,文人的爱莲情节进一步发展。莲花种植范围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赏莲区域的扩展、爱莲志趣的生发。唐代官方修建赏莲场所促进文人阶层赏莲风俗的发展。

至宋莲花观赏风习益盛,文人园林植莲风俗在唐代文人园林植莲风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观莲节正式出现于史料记载中。随着观莲节俗的发展,文人爱莲志趣日渐发展。

宋人日常生活区域京街道亦出现观赏性莲花种植记载。观莲场所日渐增加并进入宋人生活区域,莲花观赏活动所受到的限制减少观莲活动增加,宋人爱莲志趣随着日常生活中莲花的广泛出现而日渐发展。

唐宋文人阶层的“爱莲志趣”

莲花观赏风俗的发展与唐宋两代花卉经济的繁荣关系密切。唐宋两代商品经济较快发展,作为商品经济组成部分的花卉经济亦日渐繁荣,随着花卉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类重要现象则表现为花卉文化的繁荣。

从文人阶层对花卉描写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出,莲花属于文人阶层乐于描写的花卉之一,这也为莲花花卉文化的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础。莲花更多引入诗作文章,文人不仅爱莲更是为莲花赋予人的品格,寄托文人理想至宋莲花甚至衍化出人化的特征在文人之间为朋为友,出现在文人宴上诗下及日常生活中。

文人对莲花的喜爱之情甚至对其交往对象亦产生影响乃至将与其来往甚密的妓人称之为“莲”,于是唐时社会中衍化出一种“淤泥青莲”为雅妓佳称的社会现象,并影响至明清数代。莲花传统的兴盛使得莲花更易得到文人阶层的重视,文人爱莲志趣渐成。

唐代文人的爱莲志趣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表现为文人思想中的莲花认知与其道德伦理认知产生交互影响。此种交互影响表现于文人日常生活中则为文人的白莲、青莲偏爱。

在文人在迁徙过程中将白莲作为随行物品携带扩大了白莲的种植区域加之隐居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唐代文人爱莲志趣还兴起一种较为特殊的白莲偏爱,这一偏爱于文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则为文人园林广植白莲。

受佛教莲花认知影响文人诗集笔记中习惯以青莲代指佛教事物。唐代文人爱莲志趣与其道德伦理认知的另一交互影响则表现为“莲花不染”思想在文人阶层的传播中发展出“莲花不染”认知中的“不著”与“著”之分。唐代禅宗思想在文人阶层的影响日益扩大,文人阶层爱莲志趣亦受此影响,形成一类特殊的莲花认知。

宋代文人爱莲志趣更多表现为文人爱莲志趣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从今人的角度看宋代文人阶层的爱莲志趣深受人类学中“互渗律”的影响。宋代文人爱莲志趣在继承唐代爱莲志趣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

宋代文人爱花一大特点表现为宋人爱花受“互渗律”的影响并赋予花卉尊卑秩序。在宋代的文人爱莲志趣中大量文人称莲花为“净友”,并在宴会中引用莲花“净友”文化。

人为其赋苏辙之诗,莲花的净友思想流转于文人阶层,之后文人宴会中频频出现“净友莲”的记载。宋代文人爱莲志趣中的“净友莲”“君子莲”均为宋莲花文化,此类文化符合唐宋文人阶层文化演变趋势,即儒教与释氏联系更加紧密,二者在文人阶层中相互吸收、共同促进。

爱莲志趣对文人生活的影响

文人爱莲志趣在对文人日常生活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文人生活用具的选择倾向于表现莲花“清净不染”认知的青莲纹样。这继承宋代文人爱莲志趣特点,文人爱莲志趣更多表现于日常生活中。

文人爱莲志趣对文人行为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为文人日常生活用具中莲花纹样的选择偏向于对青莲纹样的选择。

青取其“去浊远秽”之意。早在西汉时期,青就已具“清”之意,并注解为“去浊远秽之色”,由此观之“青莲”在古人文化思想中演化出清廉文化思想之意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我国传统思想中,无论是对于“青”这种颜色还是对于“青莲”这种花卉,古人都是将其作为生机、吉祥的存在甚至将“青”作为去浊远秽之色进行描绘,其时将文人爱莲志趣的青莲文化细细琢磨亦不难发现文人爱莲何尝不是爱其“去浊远秽”之思想文化。

唐文人爱青莲乐于描绘青莲。在青莲文化的历史书写中将青莲提高到较高社会地位的文化当为佛教思想,在佛教思想中青莲地位崇高,甚至有佛眼之称。有唐一代青莲在文人诗集笔记中多用于指代佛教事物,至宋青莲纹样开始用于文人生活用具中,影响文人日常生活,此种影响在宋后数代亦颇为明显。

宋文人爱莲志趣文化中,文人描写青莲乐于寻摸其清丽、文雅之美。宋人文人爱莲在其文集笔记中亦多描绘青莲。此时青莲在文人思想中已具清美雅意得到文人的喜爱,值得注意的是“青莲一叶”亦应是受佛教思想影响而形成,这在《愍山老人梦游集》卷四中愍山禅师多次用“青莲一叶”形容洒脱逍遥的状态。

宋人爱莲花清美思想亦对其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宋时“一叶(品)青莲”纹样多用于文人文房用品,这在时人雕刻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其历史线索如图一“一叶(品)青莲”砚台。值得注意的是,此砚台取其“青莲”雅意宣扬君子之品。

总之,唐宋两代文人爱莲志趣与世俗社会中莲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又受到佛教莲文化的促进作用偏重莲花的“清净不染”认知,此种认知对文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则表现为歌妓崇莲思想的发展、生活用具中“青莲”纹样的选用、文人宴会中莲花的出现、文人的青白莲偏爱及文人庭院中白莲的广泛种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