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雷蒙德·钱德勒来上一段风流韵事该是多么愉快!”在《爱上雷蒙德·钱德勒》中,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开篇头句便是如此直接,文章的一半都在想象自己与钱德勒该怎样来上一段风流韵事,通篇几近堪称露骨的情书。
在20世纪的文学家里评选万人迷,雷蒙德·钱德勒绝对遥遥领先。他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位以侦探小说步入经典文学殿堂的作家。他不仅开创了新的侦探小说流派,还与希区柯克等一起开创了好莱坞的“黑色电影”。
不唯阿特伍德,连村上春树的毕生目标都是写出托尔斯泰与钱德勒合二为一的经典小说,甚至自年起亲自动手翻译他的七部长篇。伟大而苛刻的诗人奥登曾多次表达赞誉,尽管钱德勒以冷嘲热讽无情地回应着。赞誉他的大作家里,还有加缪、艾略特和奥尼尔。即使后来在好莱坞混迹,钱德勒也能通吃希区柯克和比利·怀尔德两大导演,合作缔造的“黑色电影”部部大爆;他的助手,则是日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威廉·福特纳。
年,钱德勒出生于芝加哥,那是个资本主义放任扩张的*金年代。嗜酒如命的父亲摧毁了钱德勒的童年,不到十岁便遭到父亲的遗弃,先后与母亲一起移居爱尔兰和英国。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公务员,但他没干多久便立马辞职不干了,理由是“一想到要脱帽向领导致意,就觉得自己被人猥亵了一般”。他也曾混迹新闻媒体圈,干过新闻,写过评论,还想过当个诗人,但都不尽人意。一战爆发后,钱德勒应征加入加拿大*队,后又加入英国皇家空*,被送往法国前线战场。在硝烟炮火的惨烈生还下,心理无法承受的他开始疯狂酗酒。战事结束后,在美国的石油公司里,他从记账员做到了副总裁,但因酗酒、旷工和自杀未遂而被辞退。
年,钱德勒开始尝试写短篇小说。六年后,他的第一部长篇《长眠不醒》甫一出版便获得了潮水般的赞誉。在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一共留下了七部长篇和二十多部短篇。除去作为侦探小说家的钱德勒外,他还是好莱坞电影史上的金牌编剧,与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等导演合作,缔造了好莱坞式黑色电影,两度提名奥斯卡金像奖。他的小说《长眠不醒》,不仅奠基了“硬汉派”侦探文学的经典招牌,还为随后的城市犯罪小说和当代好莱坞惊悚片提供了不朽的典范。《漫长的告别》一出版便斩获爱伦·坡奖,成为20世纪美国文学*金时代四大杰作之一,与《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在路上》齐名。
尽管他的小说和电影让人惊叹不断,但他自己的一生却过得凄凉孤独,婚姻生活也是一地鸡毛。然而,他笔下的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好比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成为了文学与电影中的不朽形象;不仅如此,就像都柏林之于乔伊斯巴黎之于波德莱尔一样,钱德勒用侦探的方式为我们切开了洛杉矶的毛细血管和美国城市的细胞。在他孤苦凄凉地独自去世后,出版商们用这样一句话来纪念他:“如果你想要了解美国,就在地铁里读钱德勒吧。”
钱德勒何以成为钱德勒?“硬汉派”侦探小说是如何在美国文坛崛起的?菲利普·马洛与芝加哥为何成为钱德勒笔下的书写对象?还有,我们在最开头提到的:雷蒙德·钱德勒为何至今被作家们如此尊崇?他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何以坐拥粉丝无数,让这么多名家们毫不吝啬自己的赞誉之辞?近期,第一部中文版钱德勒传记《罪恶之城的骑士:雷蒙德·钱德勒传》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为我们展现钱德勒传奇而凄凉的一生,既有风花雪月的罗曼蒂克史,也有纠葛不断的好莱坞往事。
以下文字整合自《罪恶之城的骑士:雷蒙德·钱德勒传》中文版的前言和后记,稍有改动。
《罪恶之城的骑士:雷蒙德·钱德勒传》,[英]汤姆·威廉斯著,陶泽慧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年1月版
作者
[英]汤姆·威廉斯
雷蒙德·钱德勒过世已有六十余年,然而时至今日,他的七部长篇小说仍旧被很多人阅读和热爱,他的读者群体仍旧在日益扩大。他笔下的英雄菲利普·马洛也仍旧矍铄,因为本杰明·布拉克(约翰·班维尔的笔名)和劳伦斯·奥斯本分别在年和年创作了一部以马洛为主角的小说。
传记,通常只有最热忱的读者和研究者才有阅读的兴趣,而本书作为钱德勒的传记,如今在中国出版了。它们都证明雷蒙德·钱德勒的成就是多么历久弥坚,他的写作有着多么经久不衰的魅力。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正是,这位在美国出生,在英国接受教育,浸淫在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风尚中,又能切中20世纪洛杉矶心跳脉动的人,如何缔造出这样一份不朽的遗产?
雷蒙德·钱德勒年轻的时候,必然想不到自己的事业会有如此发展。他文学生涯的初次尝试,并不成功。年至年,他试图靠写作在伦敦谋生,但你接下来将在本书中看到,他的诗作老套且过目即忘,连钱德勒自己都认为,它们“最多也只能算作乔治王时代的二流诗歌”。更重要的是,他的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所以年轻的钱德勒只好另谋生路。
他动身前往美国,其间曾随加拿大部队返回欧洲参加“一战”,后来在石油行业安定下来,但是在30年代,酗酒毁掉了他的生活,他也因此在职场中被淘汰。此时,他年近五十,不仅诗人没当成,连在石油行业也遭遇了失败。于是,他做了一个选择,要在写作行业再试一把手。不过这一次,他会更加专注。钱德勒发现,阅后即可随意丢弃的廉价通俗杂志带红了一类新的虚构文学,硬汉派犯罪故事开始走俏。于是,他决定从两件事入手:首先,要学习写作;其次,要在这个过程中赚到钱。
他从通俗杂志起步,最终将达到同T.S.艾略特和W.H.奥登等文学巨匠比肩的高度。他的读者以及无数其他人,都认为其长篇小说早已超越廉价的惊险故事。在他们看来,菲利普·马洛通过一种鲜活、有力的新语言,捕捉到城市生活中某种根本的东西。文学领域的成就,将钱德勒推向了好莱坞(当时许多作家都有此经历),而正是他创作的剧本以及后来的小说使得一种新的故事类型成为可能:黑色故事。
雷蒙德·钱德勒
如今,距他辞世已有半个多世纪。在我们看来,钱德勒提炼的文学风格仍旧清晰可辨:一位困惑却心怀使命感的侦探,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社会中遭到践踏的人,这一原型已经超越界限,跃入这个世界的千家万户和每个人的移动设备。我们今天仍旧在读雷蒙德·钱德勒,并非因为此类角色出自他的首创(实际上也并非由他首创),而是因为他给这一原型注入了新意和力量,使它有了恒久的魅力。菲利普·马洛和其他小说主人公不同,因为他的感受和痛苦有着他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并经由钱德勒为他打造的语言得到表现。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享受菲利普·马洛手术刀般犀利的描述所带来的震撼。
同时,我们依然乐于细细品味他强有力的独白,比如《小妹妹》的这段节选:
我只知道,事情没有表象所示的那么简单,我那迟钝却总是可靠的直觉告诉我,如果这轮牌继续这么打下去,会有无辜的人输得倾家荡产。这关我的事吗?我难道知道该怎么办?真的有办法吗?这件事不要再深究了。今晚你没有人性,马洛。也许我从来就没有,以后也没有。也许我只是一副持有私家侦探执照的皮囊。也许在这个半明半暗的冰冷世界里,错误的事情层出不穷,正确的事情从来都不会发生,而我们都终将变成这副模样。
这段话显示出马洛身上深刻的人性,这是当时由动作元素所主导的主流硬汉小说中罕见的品质,也令我们联想到我们自己。
如果说语言是钱德勒的成就之一,那么他的成就还在于他笔下的主题:洛杉矶城,一座至今仍引人赞美、惹人嫉妒的城市。在这个世界上,鲜少有城市像洛杉矶一样,有力量改变我们这些西方人对于城市生活的体验,而这种力量要部分归功于好莱坞的影响。钱德勒常说要试着书写其他地方,可是每当他真正去写的时候,洛杉矶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他笔下。在他的所有长篇小说中,只有一部小说的地点不是洛杉矶。
这座大都市,给他的作品带来了能量。他同洛杉矶一起成长,目睹它发展为一座世界性都市,美国各地的居民都被吸引至此,因为他们相信这座城市将提供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他眼见着有些新移民发家致富,有些人却承受着痛苦,奋力挣扎,被洛杉矶夺走了希望。他见证了洛杉矶警察局等机构的崛起,虽然它们试图保护居民免受飞速城市化的负面影响,但总是跟不上事态的步伐。他观察着新的城市压力如何带给人们新的挑战。他将所有见闻记录下来,用犀利且时而愤怒的文字,捕捉洛杉矶施加给居民的影响,他由此赋予这座城市的形象,我们如今依然能辨识出来。
雷蒙德·钱德勒
就像查尔斯·狄更斯之于伦敦,或者詹姆斯·乔伊斯之于都柏林,钱德勒展现的洛杉矶是一座可以用于艺术创作的城市,而且以洛杉矶为艺术题材,钱德勒得以借助犯罪小说来探讨城市经验的本质。钱德勒死后,许多作家都试图模仿他,不断精炼和升华这种肇始于他的犯罪小说写法,将犯罪小说从一个小众分支变为如今仍旧蓬勃发展的主流小说类型。我们读者对于这一小说类型的需求也从未枯竭。新的城市中心在世界各地不断萌芽,新的技术也在不断改变着这些城市及其居民,犯罪小说有助于我们理解在这些城市中生存意味着什么,并且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和视角,使我们能够理解自身的体验。
雷蒙德·钱德勒改变了犯罪小说。他通过一种仍使人惊讶的语言用法,重塑了我们思考和谈论城市生活的方式。本书一路追寻他坎坷的文学生涯,从伦敦时期的文学失格者到洛杉矶的文学明星——现在他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纹理,就像穆索和弗兰克餐馆与穆赫兰道一样——不仅探索了他如何做到这一点,更探究了他为何这么做。
……
虽然雷在年过世,但他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在他的首部长篇小说问世七十多年后,他的名字成了犯罪小说创作的试金石,不仅代表了优秀的小说,也代表了兼具力与美的写作。雷蒙德·钱德勒堪与亚瑟·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比肩,因为他笔下最出名的英雄已经家喻户晓。但是,钱德勒与众不同,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仅关于谋杀。他对腐败、懒惰和自私的刻画在犯罪小说领域前无古人,因此也拓宽了这一小说类型的疆域。
雷的作品,出于多种多样的原因,深深吸引着读者。首先是菲利普·马洛的恒久魅力,他能够轻易地超出他最初登场的几部作品的狭窄边界,跃入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以雄辩的方式表现了一个极具美国风格的词:孤独。无论读者住在洛杉矶、伦敦、东京还是巴黎,当他们读到马洛在大城市的格格不入时,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菲利普·马洛成了百万读者倾吐、提炼和重塑隔绝感的对象,他们借此反观自己的情感,也借此解读这个世界。而这正是马洛何以高贵的部分秘密所在。
除马洛以外,在雷的作品中,还有一个明显的主角:洛杉矶。雷对这座城市的二度创造正是其作品长盛不衰的关键。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用独到的方法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细节,并提炼出它独特的氛围。不过我们也可以说,洛杉矶本身就是个令人着迷的主题。雷比任何人都更早地意识到,洛杉矶适合当作艺术创作的主题。无论我们是否乐见,这座城市日渐成为创意产业的中心,既催生了许多现代流行文化的关键作品,也成为它们的故事背景,从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SunsetBoulevard)到雷德利·斯科特(RidleyScott)的《银翼杀手》(BladeRunner)都是如此。随着洛杉矶日益变得重要,雷蒙德·钱德勒对它也越来越看重。
比利·怀尔德
影视产业源源不断地推出侦探马洛的电影、电视和广播剧改编作品,证明了马洛及其世界的生命力。尽管有些改编作品已经被遗忘,但有些版本中的马洛却成了经典形象。年,由罗伯特·奥特曼(RobertAltman)导演、利·布拉克特编剧(霍华德·霍克斯导演的《长眠不醒》也由他担任编剧)的《漫长的告别》登上了银幕,扮演马洛的是美国演员埃利奥特·古尔德(ElliottGould)。年,轮到罗伯特·米彻姆(RobertMitchum)在迪克·理查兹(DickRichards)导演的《再见,吾爱》中扮演侦探马洛,他后来又于年在迈克尔·温纳(MichaelWinner)版的《长眠不醒》中重新演绎了马洛。
在这些电影中,罗伯特·奥特曼的作品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每一部电影都根据其目标观众对马洛进行了重新塑造。在奥特曼的版本中,故事的背景变成当代的洛杉矶,嬉皮士会在阳台上做裸体瑜伽。他对《漫长的告别》的处理引起了70年代观众的共鸣,因为他们对社会最高层的腐败以及城市给他们带来的异化日渐感到焦虑。迈克尔·温纳的解读则彻底忽略了洛杉矶,将场景搬到伦敦。有些电影将钱德勒的作品用作故事框架。比如,沙恩·布莱克(ShaneBlack)执导的《小贼、美女和妙探》(KissKissBangBang,)将钱德勒长篇小说和短篇故事的题目用作电影的章节名。
不过,在所有胶片电影中,最能代表硬汉题材的《唐人街》(Chinatown)虽然并非改编自钱德勒的小说,但它展现出来的洛杉矶城却与雷的作品不谋而合。这部由罗曼·波兰斯基(RomanPolanski)执导、罗伯特·汤(RobertTowne)编剧、杰克·尼科尔森(JackNicholson)主演的电影,探究了水利工程、洛杉矶城以及这座城市所催生的腐败。如果雷能活着看到这部电影,他也许会发现电影中的世界同他笔下的洛杉矶如出一辙。
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唐人街》海报
不过,除了虚构作品外,雷本人也深深吸引着读者。他的书信和人生经历同小说一样,给读者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的书信,向我们展现出一个独特的现代人的诸多方面。信中总是混杂着各种生动的观点,有时候气愤而铿锵有力,有时候怒骂又鼓舞人心,有时候厌世却总是予人以启迪。它们和他的小说一起,令我们得以忽明忽暗地窥见一个男人的一生,既令人神往,也值得铭记。
然而,我们获取这些材料的过程相当曲折。钱德勒刚过世的时候,他的遗产状况并不明晰。钱德勒的文学遗产,就同他的人生一样,散布在英美两国。不仅档案材料散布两地,他在两地的文学地位也不尽相同。他曾应允将部分档案存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的特藏部,而余下部分则由黑尔佳·格林继承,并运送回英国。当时,美国的文学评论家不那么承认他在文学经典中的地位,不像在英国,他已是公认的艺术家与犯罪小说家。所以,他的死讯在大洋两岸引起了不同的反应。
不过在年,当《雷蒙德·钱德勒之声》(RaymondChandlerSpeaking)出版后,事情开始出现转机。这部最早出版的钱德勒书信集,编者是多萝西·加迪纳(DorothyGardiner)和凯瑟琳·索利·沃克(KatherineSorelyWalker),许多读者通过这部书信集得以一睹这位创造了菲利普·马洛的作家的人生。这部书信集,远不只是为了整理一位已故作家未曾出版的文字,更是为了向读者展现一位真正具备原创性和天才的作家:
雷蒙德·钱德勒接受过英语古典文学的教育,他求知若渴,批判有力,语言知识广博,对尖锐的文字和恰切的措辞有着近乎天才的把握。他也许正如其拥趸所言,是20世纪最杰出的侦探小说家;而且毫无疑问,他也是最多产、最具独创性的写信人。
有多少读者在第一次看到《雷蒙德·钱德勒之声》英国版(当然是由哈米什·汉密尔顿出版社推出)封面上优雅的钱德勒肖像时,能够想到这位灰发、梳着大背头、戴着厚镜片黑框眼镜、两颊有肉、薄嘴唇、面无笑容、有点双下巴的男人竟然创造了菲利普·马洛?许多读者都想当然地认为,钱德勒的形象应该更强悍、更年轻,而不是像他实际的样貌那么有绅士派头。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雷的拥趸离他愈发遥远,这种错误印象也就愈发强化。他们如果读过雷的书信,就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雷蒙德·钱德勒,他们会发现他对写作技艺永无止境的追求,对好莱坞、出版商和文学代理人的失望,还有对猫的喜爱。
雷蒙德·钱德勒和他的猫
不过,仅仅通过信件,读者无法了解雷一生中相对阴暗的一面。事实上,直到弗兰克·麦克沙恩在年出版了雷的第一部传记,他晚年的生活细节才被披露出来,大家才第一次知道雷原来是个酒*,而且他和茜茜有着一段不同寻常且几经波折的婚姻。及至此时,雷的小说已经被英美两国的学界广泛认可。但麦克沙恩对这部传记的介绍无疑透露出,他自己为深入挖掘这位侦探小说家的一生而感到不安:
我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部作品中将雷蒙德·钱德勒视作一位严肃的小说家,而不仅仅是一位侦探小说家。
对有些读者来说,钱德勒作品的文学价值仍值得怀疑。但就在麦克沙恩的传记面世一年后,《雷蒙德·钱德勒的世界》(TheWorldofRaymondChandler)出版,其撰文作者包括几位德高望重的评论家[雅克·巴松(JacquesBarsun)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T.J.比尼恩(T.J.Binyon)任教于牛津大学,而迈克尔·梅森(MichaelMason)则执教于伦敦大学学院]以及数位受人赞誉的犯罪小说家[仅举三例:派翠西亚·海史密斯、迈克尔·吉尔伯特和朱利安·西蒙兹(JulianSymonds)]。
这部文集在某些方面更能体现钱德勒的文学地位:他是个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他的努力使得侦探小说超越了原有的边界,这种突破是前人不敢想象的。这部作品也是对麦克沙恩所著传记的直接回应,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娜塔莎·斯彭德所写的《他自己的漫长的告别》。在她看来,不仅麦克沙恩笔下的钱德勒有失客观,他对娜塔莎的记述也存在不小的问题,所以她才写下这篇文章,予以驳斥。这部作品,再加上《雷蒙德·钱德勒之声》和麦克沙恩的传记(没过多久,又出了一部更为翔实的书信选集),见证了钱德勒在文学界日渐巩固的地位。至少在英国,他终于超越了达希尔·哈米特,成了令犯罪小说受人尊重的作家。
此外,他的作品从未在市面上缺席。事实上,雷越来越多的作品得以出版。在他成为明星后,那些一度未收入其作品集的早期短篇故事,甚至是那些早已被人遗忘的文学尝试(例如其早期诗作)都得到了重刊。而他参与创作的电影(例如《双重赔偿》)以及改编自其作品的电影(例如《长眠不醒》)都被观众视作该类型的杰作。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在电影界,钱德勒的创作都越来越被归入经典作品的行列。
《长眠不醒》剧照(又名《夜长梦多》)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雷一度遭到猛烈的抨击。他的小说遭到文学批评的拆解,他对女性、同性恋和种族问题的态度均受到了诘问。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那些对雷的作品抱有疑虑的新批评家的分析,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到一位深受性的困扰的作家。雷当然爱女人,但他的表达方式独特,且常常令人困惑。至少在其大部分作品中,他对亲密关系的态度都相当复杂。他对性的肉欲属性的厌恶也常常令人不安。
尽管他写过歧视同性恋的文字(“无论基佬外形怎样,他的骨头里都没有钢铁”),但是在他的小说中人们却挖掘出同性恋的元素。菲利普·马洛难以归类,他算不上仇视女性,也不是个多情之人,再加上他总是渴望与其他男性建立真正的感情,这些的确使得他成了谜一般的人物,为他增添了永恒的魅力,他的性动机拒绝分类,这令他同时具备了威胁性和魅惑力。
一位传记作者如果从其传主的虚构作品中寻求过多事实,总会显得大胆,但是小说中确实渗透着作家真实的意见和态度。不管怎样,他晦暗不明的性取向令读者对他的小说和书信都兴趣盎然。实际上,雷含糊其词或者按下不表的那些内容和他书中的犯罪、谋杀、腐败一样,都是其作品令人兴奋之处。即便我们已经将雷暴露在阳光下,他身上也依然具有我们无法穿透的神秘之处。
比利·怀尔德曾经说过,在所有与他共事过的人当中,他最常被人问及的是玛丽莲·梦露和雷蒙德·钱德勒。雷如此令人感兴趣,我们并不觉得奇怪,而本书正是同样的好奇心所孕育的产物。雷热爱语言,因此提笔书写他所知的这个世界,并由此创造出一门艺术。但在作品中,在书信中,在生活中,雷像他笔下的菲利普·马洛一样,是充满矛盾的。他困顿的童年、他复杂的家庭关系、他在性和女人方面复杂的尴尬态度,以及他与酗酒的斗争,从不同方面给他的写作带来了困扰,增添了维度,提供了动力。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表现出这种张力,但想要真正理解它们,也许最好再读读他的书信,因为只有两相结合,我们才能最恰切地了解这位作家,了解这个人。
随着本书来到一个新的国度,面对新的读者,我希望钱德勒的文学遗产能够继续产生影响,也希望全世界的读者都能因为本书而受到激发,再度回到洛杉矶的穷街陋巷上,再度回到雷蒙德·钱德勒留给我们的小说杰作中。
本文整合自《罪恶之城的骑士:雷蒙德·钱德勒传》中文版的前言和后记,编辑时稍有改动,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英]汤姆·威廉斯
导读+摘编丨严步耕
编辑丨徐悦东
导言校对丨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