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节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伏梁看胰腺癌的治疗
TUhjnbcbe - 2024/5/1 17:33:00

胰腺癌,作为一种隐匿性强、恶性极高的肿瘤,早期不易发现,缺乏有效治疗手段,5年生存率不足10%,有“癌中之王”的说法。然而,中医传承了千年的智慧,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可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片新天地。本文将以中医“伏梁”概念为切入点,探讨中医应对胰腺癌的治疗策略,以及经典名方乌梅丸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伏梁”之隐喻

《难经·五十四难》记载“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提出“心积,名曰伏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伏梁圆治心之积,起于脐下,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已,病烦心,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其脉沉而芤。”描述了一种病症如心烦、水肿、腹痛、脉沉等表现,这些病症与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惊人地相似。“伏”则是潜伏、隐藏之意,“梁”建筑上泛指外侧的承重构件,而在物体或人体上指拱起或成弧形的部分,胰腺为腹膜后器官,紧邻脊柱横行生长,分为胰头、胰体、胰尾三部分,与脊柱相邻,恰似一个深藏的梁。胰腺癌与“伏梁”含义高度相似,似乎在启示我们:中医的“伏梁”理论或可成为治疗胰腺癌的突破口。

腹膜后位于腹腔最深处,与脊柱紧邻,腹腔动静脉、肾脏、胰腺均分布于此,中医认识“背为阳,腹为阴”,靠近后背督脉、膀胱经阳气最足,且与中医“命门相火”的温煦密切相关,因此胰腺癌最核心的病机为“阳气不足”,水湿不化,日久生痰,易与瘀血交结。此外,胰头多伴发胆道梗阻表现,多偏于湿热,胰体尾多表现为疼痛或者腑气不通,多偏于寒湿。位置较深、病邪多样、病机复杂导致胰腺癌治疗难度大、进展快、容错纠错机会少。因此,深抓核心、综合治疗是中医治疗胰腺癌的关键。

中医治疗策略:肝肾同调,活血祛湿

胰腺癌是以肝肾之阳虚、痰湿瘀血交结为核心,有寒热之分,必须明辨。因此,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柔肝行滞、温肾通阳、活血祛湿。01

柔肝行滞

肝脏体阴用阳,主疏泄,功能上以“运/通”为用,与气血运行、二便排泄等均有密切的关系,但均有赖于阴血对肝体的滋养濡润。胰腺癌多以上腹部隐痛为首发表现,伴有纳差、消化不良、腹泻、便秘、消瘦、乏力等气血不通、肝郁克脾等表现,因此治疗上不仅需要重视疏通导滞,而且需要重视对肝体的滋养。

02

温肾通阳

肾为元阴、元阳之宅,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记载,“命门(即肾)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不足、肝失输布是胰腺癌发病的根本,因此温补肾阳、输布阳气运行尤为重要。

03

活血祛湿

痰湿、瘀血作为肝肾阳气不足、肝失输布日久形成的病理产物,堆积于胰腺,位置较深,且能进一步阻遏气血运行,因此在胰腺癌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格外重视。

04

明辨寒热

胰头偏热,胰体/胰尾偏寒是多数情况下的规律,但并不绝对,临床还需要结合胰腺癌的临床表现、脉象等进一步辨别,尤其是在化疗药的选择上意义重大,往往因为用药方向不对,错过最佳的时机。因此,治疗仍需个体化,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的具体表现,进行差异化治疗。

经典名方乌梅丸的应用乌梅丸是《伤寒杂病论》里的经典名方,因原文中论述主治“蛔厥”,后世多用其缓肝调中、清上温下治疗寒热错杂之证。认识上的局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方子的应用。乌梅丸因其方证与胰腺癌病因病机十分吻合,可用于治疗胰腺癌。乌梅丸适用于肝肾阳气不足、肝失输布的病机表现,方中附片、干姜、细辛温补肾阳、发散肾阳;当归、白芍养阴柔肝、滋养肝体;桂枝、花椒温通肝阳而安五脏;乌梅味酸收敛,防止阳气过度发散;重用黄连清中焦湿热,防止温散肝阳引动中焦热邪妄行;少用黄柏以清下焦虚火,防止相火妄行。纵观全方,既有针对肝肾阳虚、阳郁之核心,又有针对痰湿、郁热之病理产物,组方严谨切中胰腺癌之基本病机,美中不足是活血消瘀力量不足,临床多结合膈下逐瘀汤联合应用,有助于改善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的情况。对于热象不明显或者以脾虚食滞、腑气不通等以寒湿为主药表现时,可采用乌梅丸变方的大温脾丸加减应用。中医外治法的应用这里强调中医外治法,目的在于通过外部手段影响体内气血运行,尤其是降低肿瘤局部压力,缓解局部淤堵状态,对疗效的提升事半功倍,而且立竿见影。对于胰腺癌患者,松解方面首推上腹部结节松解,其次为抖腹直肌(往期推送过相关操作说明),而在温阳祛湿方面,诸如火针、艾灸等方法不仅能够温阳祛湿而且能够通络止痛。结语中医“伏梁”概念引发了对胰腺癌治疗的新思考,乌梅丸的应用为其提供了实际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不仅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伏梁看胰腺癌的治疗